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一个人的甲午 > 第六十六章 紫禁黄昏(五)

第六十六章 紫禁黄昏(五)(1 / 2)

 光绪二十二年秋,深处漩涡中心的京城,在经历了北地拳民变乱和整顿吏治的风波后,愈发显得复杂而动荡。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波未平,另一场更大的风波已经猝然而至。</p>

事情的起因,从根子上说还是和北地拳民变乱有关。今夏山东直隶等地拳民起事,光绪虽然采取强力手段,罢免官员调集军队迅速平息了变乱,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但是与西方各国的交涉却迟迟没有取得进展。双方谈谈停停,从津门一直谈到京城,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北地拳民变乱被迅速平息后,谈判双方心态的变化。</p>

大清这一边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一个拖字。大清国力衰弱,实在没有和洋人硬抗的本钱,可也断然没有任由洋人摆布的道理,既然事态已经得到了控制,让洋人找不到武力干涉的借口,所以干脆与洋人玩起了大清官场最出名的水磨功夫。当然洋人也不是傻子,要磨的圆润,其中还是很有技巧的。此前在津门,无论是在与西方各国正式谈判的场合,还是私下里与英国公使欧格讷密谈,光绪都巧妙的扔出俄国熊老毛子这个挡箭牌,其意无非就是合纵连横,静观西方各国内部因利益取舍不同出现罅隙,从而借机为大清多争到一些权益。</p>

而西方各国的态度则显得复杂微妙许多,各国在大清的利益不尽相同,外交政策上面也相应有所侧重,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一时之间难以达成一致。再加上此次大清迅速平息事端,控制住事态的变化,让各国公使对大清皇帝的好感不约而同都加深了一层,也不愿意在这个极其敏感的时期逼迫过甚,反而造成大清政局不稳,影响到各国在大清的利益。</p>

正是由于双方态度都有些观望的意思,并不急于就和谈达成具体的协议,因此谈判便一直拖了下来,可这样一来也让负责此次与西方各国谈判的李鸿章、伍廷芳等人辛苦不小,一头是洋人那里,一头是军机处和养心殿这边,连日里来回奔波,辛苦也罢了,最主要的还是忧心。</p>

自打大清被打开国门以来,与洋人交涉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办好了自然是大清国威浩荡理所应当,办砸了那便是官员办差不力,搞得不好还得扣上一个丧权辱国的罪名,革职罢官都是轻的了,说不得让朝廷失了面子下不来台,押往菜市口砍头问罪都是有的。李鸿章、伍廷芳等人久历洋务,又如何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自始至终都是半点不敢越雷池一步,事事请皇上旨意再行,原本以为这大约便是再稳妥不过的,然而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即便是如此小心谨慎,到了还真就是出了乱子,而且还是天大的乱子。</p>

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三,整个京城内外忽然像炸开锅了一般,朝野上下街头巷尾,众口交议的都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大清与西方各国和谈的条约内容。</p>

这次与洋人和谈进行到如今的地步,其实也还没有形成双方都明确认同的条约款项,只不过是外务部根据双方谈判过程中的一些磋商条件,初步拟定了一个意向性的条约草案,以作为最后摊牌时的参考。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原本应该机密万分的条约草案,竟然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京城,尤其是条约草案中大清向洋人道歉,赔款抚恤死难的洋教士,准予洋人进入内地传教等条款,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了朝野上下。</p>

此时的大清,虽说新政已经推行了几年的时间,但是这么短的时间,要真正改变这个国家却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举国上下除了极少数赞同推行新政之人,绝大部分国人根本就是一片昏然。一方面是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脑袋里面还装满着四方膜拜万国来朝的光景,自恋而自大。另一方面,面对洋人坚船利炮的步步紧逼,哀痛无比却又束手无策。这样两种情结混合在一起,便成为此时大清最为复杂的一种情绪,每遇与洋人发生争执,举国上下必愤然疾呼开战,也不管打的过打不过,反正非如此不能爱国,一旦稍有妥协退让的言论,则一概被视为卖国。</p>

所以当与西方各国谈判的条约草案一传出,京城内外顿时激愤之声震耳欲聋。且不说大清已然罢免官员平息了拳民变乱,单说此刻,大清与西方各国并未交战,更谈不上输赢,何来赔款道歉之说?</p>

最先愤然而起的还是翰林院的那些学子们,年轻人多冲动,眼见国势衰微,朝廷懦弱于此,胸中的愤懑更加是难以自抑,一大清早便举着力拒和议的条幅来到都察院外,和甲午那会儿反对与日本人和谈一样,密密麻麻的坐了一地,请求朝廷罢免主持和谈的官员,废除和谈草案。</p>

紧接着,满朝官员也是闻风而动。御史清流们倒还不算什么,他们遇到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不甘落后的,别的不会,写折子正是看家本领,闻听这一消息后一转头便奔回家闭门写奏折,然后雪片般的往军机处里呈递。</p>

而那些京城六部九卿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态度就差堪玩味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京官们都是官场上的人精,轻易不会去趟什么朝局中的浑水,免得惹祸上身。可这一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京官们对新政不满就不必说了,前些日子皇上借整顿吏治之风,把这大家伙整治的五迷六道,胸中早就积了一肚子的怨气,只是都知道皇上的手段厉害,谁也不敢往整顿吏治的刀口上送。</p>

此刻眼看着皇上的新政出现如此大一个破绽,满朝的官员们顿时按捺不住,一窝蜂的都涌了上去,不是在乾清门外跪谏,就是忙着回家写折子。反正如今的局面也是再明白不过了,皇上决意拿满朝官员下刀子,满朝官员不敢在整顿吏治上面计较什么,干脆就拿眼前这和谈条款说事,哪怕会惹得皇上雷霆大怒,可皇上又能如何?难道大家伙爱国还有错吗?心头的恶气也出了,传出去还能搏一个爱国的名声,这样的买卖谁不往前冲谁才真是没有眼力劲儿。</p>

一时之间,京城内外闹腾的是好不热闹,就连那些天子脚下的寻常百姓,这会子功夫也往菜市口方向伸长了脖子,琢磨着大清这次要不杀几个主持和谈的官员,恐怕还真平息不了眼前的事端。</p>

............&hellip;</p>

养心殿东暖阁内</p>

京城内闹得沸反盈天,此刻光绪却是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俯身在御案前练着书法,倒是一旁的李鸿章神情有些说不出的尴尬,屏息静气的站在一侧,满脸的憔悴。</p>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眼瞧着皇上终于停下笔,偏着头欣赏自己的书法,李鸿章暗暗吸了口气,垂首沉声说道。</p>

"启禀皇上,此次与洋人和谈,微臣办差不力惊骇视听,惹得朝局动荡,皆微臣一人之罪。微臣恳请皇上将微臣撤职查办,以泄天下人心头之愤...&hellip;"</p>

"嗯,说说看,你有什么罪啊?"光绪头也未抬,神情淡淡的问道。</p>

李鸿章被问的一愣,仔细一想,却也真不知道自己究竟何罪之有。此次与洋人和谈,举凡大小事务,皆是请皇上旨意而后行,丝毫不敢擅专。要说和谈条款有错,错也是错在皇上这里。可这话哪里是李鸿章此刻敢说的,况且和谈草案泄露之事,与李鸿章自己也是脱不了干系的。</p>

沉吟了片刻,李鸿章稳住心神徐徐说道,"回皇上的话,微臣之罪,首在失察,和谈未成而和谈草案泄露,引来京城内外轩然大波,微臣难辞其咎,故微臣恳请皇上治微臣之罪!"</p>

光绪缓缓抬起头,盯着李鸿章看了一会儿,嘴角露出一丝说不出意味的轻笑。</p>

"李中堂,你的学问好,你来给朕解说一下,朕写的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hellip;"</p>

李鸿章凑近光绪身边一看不觉一怔,这才发现这大半天功夫,皇上写的原来是这几个字: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p>

"这个......"李鸿章迟疑着斟酌语句说道。"这句话出自周易,说的是一个人不仅要整天自强不息,发奋有为,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如临危境,这样才能免除灾祸,顺利发展......"</p>

说到这里,李鸿章似乎是有些明白了光绪的用意,神情一肃,一摔马蹄袖跪在地上。</p>

"微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了,此次微臣办理和谈之事,因有皇上主持大局,故而心中不免失了份小心警惕,终至酿成今日之乱。微臣不仅有失察之罪,亦有驭下不严之过,微臣恳请皇上先治微臣之罪,以稳定朝政大局为当务之急,其次便是彻查外务部,找出泄露和谈草案之人严办,以正朝廷法度,国家大事,绝不容如此小人暗中作祟...&hellip;"</p>

"彻查,怎么查,又查得清楚吗?...&hellip;"光绪冷冷的哼了一声,打断李鸿章的话说道。</p>

"这京城中各部衙门里盘根错节的关系,背地里种种龌龊下作的勾当,你当朕都不知道吗?就说你李中堂兼管的外务部,也是由当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制而成,内中又牵连着京城内外多少王公贵胄和官员,真要是查出什么来,这朝局还不定掀起什么风浪出来,到时候你李鸿章李中堂能但得起其中的干系吗?...&hellip;"</p>

李鸿章闻言,心头猛地一凛。此次和谈草案泄露,让他李鸿章骤然成为千夫所指,朝野内外就差没有指着他鼻子骂汉奸了,李鸿章心中其实早将泄露和谈草案之人恨之入骨,然而愤懑归愤懑,李鸿章毕竟不是糊涂之人,此刻听皇上这么一说,头脑中立时便清明过来,这件事确实没法查,也断然不能查,牵连到谁都不好处置,再往深里联想到颐和园那边,李鸿章心中更是一阵气血上涌,莫名的感到一阵心悸...</p>

"朕不查,也懒得去查...&hellip;"光绪冷眼看着李鸿章神情中些微的变化,缓缓走到李鸿章面前,一伸手将他扶了起来。</p>

"你李中堂也算是经过风浪过来的人,用得着这么忧谗畏讥吗?这次与洋人和谈,是朕让你去主持的,和谈草案也是朕的意思,现在被满朝官员这么一闹,你就让朕治你的罪,岂不是要朕治自己的罪?朕在你心中,就是这么一个没有担当的皇上吗?...&hellip;"</p>

李鸿章一听,慌得赶忙又跪了下去,"微臣断然没有这样的意思,微臣请皇上治罪,其意也是希望能以此堵住朝野上下之口,稳住朝廷大局,微臣一人得失是小,眼下的局面,朝局一乱,皇上振兴国势的万般举措恐怕就都付诸东流了..."</p>

说到最后,李鸿章已经有些情不能自已。这一番话并非矫情,确是他心中的肺腑之言,他是何等精明之人,此次无端闹出这么大风波出来,以他宦海生涯几十年的阅历,如何会闻不出些不同寻常的味道?只是内中牵连的东西太多,他心头的牵绊忧虑也太多,不敢往深里去想,也不愿去想,倘若真能以自己一人的荣辱平息这次风波,想来不仅于国事有利,对自己而言,也好过在眼前这些看不清楚的波谲云诡中煎熬,说到底,他心中真正存着的用意,其实还是为了避祸。</p>

光绪默默的看了李鸿章半响,在心中叹了口气。李鸿章的意思,他是听懂了,但正为着如此,心中才有些许的失望。</p>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