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奕鹤一直在一旁凝神听着两人的对话,此时不禁和严老一同深深的点了点头,却道:“确实如此。那日咱们谈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的问题,看来这所谓的‘传承’真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而且佛法文化,听你刚才这么一番分析,却也不仅仅是‘文化’那么单纯了。”
骅幼慈笑道:“不错。以文人的角度来看‘佛法’,其思维很容易局限在‘哲学’和‘文学’的范畴,认为‘佛法’也不过是几千年人类思想文明演化沉淀的产物,或者认为宗教不过就是人类心灵的安慰剂,却不知佛法实乃‘出世间法’,既不是文学手法创作的神话故事,也不是人类先哲思维和智慧的‘结晶’。终究还是因为对真正的佛法不了解之故,而且这也跟中国历代文人骨子里透着的傲慢与清高习性有关……严老,我这样说可不是有意冒犯,这些确实是我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体会到的一些感悟而已!”
说罢,却听那严老哈哈一笑,道:“理解理解,其实你批评得是。中国文人的身上确实有你说的这种习性。中国文人自古以来自诩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清高风雅,淡泊名利,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骨子里确实有一种若有似无的高傲和矫情。但社会发展至今,这些文人的品格却也已经被西方崇尚物质的‘金钱文化’所染污,也真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要一谈到钱,还有什么清高不清高的,你若真不肯同流合污,还得被人戳着脊梁骂你‘假清高’。有时候我也真不知道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此时,却听倪奕鹤道:“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刚看了一本书,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书里探讨的是人类社会的阶级制度以及身份认同的问题。作者认为,古代社会不论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还是西方的奴隶制度,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泾渭分明,人的命运是从一生下来就被家族血统打上了阶级烙印的,这种烙印虽然以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是一种屈辱和被压迫,可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却是一种与生俱来身份认同。贵族生来就是贵族,奴隶生来就是奴隶,平民生来就是平民,他们从一开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也安于自己的命运和身份。再看现代的人,正因为现代化的革命打破了这种明显的阶级界限,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但真的平等得了吗?阶级制度虽然没有了,但却并没有真的消除阶层的隔阂。精英阶层还是享受着他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和心理优势。普通百姓阶层虽然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真正能超越自己阶层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刚才所说的‘身份认同’。旧制度下的身份被拿走了,社会告诉我们,谁都可以变成精英,可真的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难,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的那种焦虑感油然而生。再加之以西方物质经济价值观建立起来的‘消费型’社会体系,人的欲望不断的膨胀,以前想也不敢想也不会想的东西,现在也敢想了,全都是赤裸裸的欲望。可是,再看看现代的教育,全部都依附于这样的‘消费经济型’社会体系而生,所谓的‘人才’就是你能在这样的体系下产生多大的价值,创造多大的利润,能够多大程度的为‘经济建设’所用。纵使提倡‘德育’,提倡‘人性化教育’,最后也还是沦为点缀和附庸,因为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没有人不关心经济,不关心钱。孔子的育人观点乃是先学做人,务本,立道,学有余力,而以学文。这些仕途经济学问若没有建立在良好的德育基础上,学得越多越是犯罪。以这个观点来观察现代社会的教育,不正好印证了孔老夫子的话吗?”
严老点头道:“对啊,所以我们才要探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嘛!”
此时,却听骅幼慈轻轻一笑,摇摇头道:“成、住、坏、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性的堕落不可逆转。如果以‘人性’还能拯救‘人性’的话,也不会堕落至今了。儒家的思想、孔老夫子的学说光耀中华民族几千年,但是纵观历史,谁敢说,孔子的思想能够使人性得到救赎?都不必说现代社会了,就是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发展为‘假仁假义、迂腐八股’了,《红楼梦》里不都给我们说尽了吗!
我们再深入一些来分析,儒家思想所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要细说起来,这里面的内涵实际非常的广大,但是到了宋儒时代几乎就完全演变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教条式的家国文化了,实际上真正的儒学从那时起就已经衰败了。儒学思想确实是以‘孝悌忠信’为基础,但是却最终还是演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稳固政治统治而纳为己用的所谓‘愚忠愚孝’,而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夫子‘一以贯之的心法’却逐渐的失落了。
如果我们站在佛法的高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佛学系统里不仅全部涵盖了这些‘世间的诸善’,而且更加透彻的从因果真相的角度导入,人们才会真正了解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科学逻辑与因果规律。这样的教导对于教化人心、启迪智慧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儒家思想不能传续的原因也在于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夫子的教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和睦、人民幸福,但并不能从根源上对治人心‘贪嗔痴’的烦恼病,更不可能出世间解脱这个生死。那个病原体一直在心里发作,在‘理、术、用’三个方面皆不可能完美,而在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到究竟圆满的唯有‘佛法’。为什么?因为佛法讲的是‘因果律’,修的是‘解脱法’,从世间到出世间,从修五戒十善得人天之果,到修菩提心悟空性入解脱之道,皆有完美的教理和修持方法,方便与智慧双修而足,并且还有一个非常完整严密的‘教育体系’,故称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