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三章伍子胥

第三章伍子胥(1 / 2)

 伍子胥,生于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年,活了75年,本名伍员,又名伍子胥。今湖北监利县人,也有人说是安徽全椒县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他的家族在楚国也是一个大家族,父亲伍奢曾在楚平王时期任太傅一职,后来被奸人陷害,伍奢和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一同被杀。伍子胥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逃出了楚国,背井离乡的伍子胥听闻吴王阖闾正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吴王。伍子胥很快就受到阖闾的重用,伍子胥在吴国期间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即现在的苏州城。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和孙武一同破入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报仇,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愤怒的伍子胥对着楚平王的尸体实行鞭尸,用皮鞭打了三百下才罢休。吴王重用伍子胥和孙武军事大家,才能破大楚,败强齐,夫差成为春秋一霸。

后来伍子胥和吴王夫差的关系越来越差,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数次进谏,没有杀死勾践,后来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在攻齐还是灭越的问题起了争执,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坚持先攻打国力强大的齐国。

最后,夫差又听信谗言,误认为伍子胥暗中投靠了齐国,夫差赐给了伍子胥一把宝剑,让其自杀。伍子胥在自杀前曾对下人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双眼挖下放在国都的大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果然,九年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率领三千越甲偷袭吴国国都,吴国被灭。

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到吴国,向阖闾进献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经》,受到吴王重用,最后率领吴国大军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国都。孙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流传到现在,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还被现在很多国家奉为军事经典,也被很多军事研究机构参考研究。

伍子胥和孙武是同时代的同国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孙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这么多

一是因为后世历史对于伍子胥的偏见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举动,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所以后世史书著作者对于他很难做到公正的评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那么在吴国的史书之上,肯定会尽量地丑化他,才能让当时的吴王开心。

二是孙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帮助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就辞官归隐了,开始安心的整理自己这一生的所学,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反观伍子胥,开军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进军政治,做了夫差的辅政大臣。但是长期混迹军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这才导致后来的下场凄惨。

其实,伍子胥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比较。在生存之道上,孙武比伍子胥要厉害的太多,这从两人的结局下场就能看出。但是要说军事政治成就,孙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输一筹,《孙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论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军队时所做的。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伍子胥,令他自刎。抱着怒其不争的愤怒,伍子胥自刎而亡。死前他曾要求下人将他的眼珠挖下放在国都大门之上,他要看着吴国灭亡。听到这条消息的吴王夫差非常的气愤,五月初五这天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钱塘江中喂鱼。

为吴国立下不世之功的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夫差赐死,死后还没能留下一个全尸,原因有三:

一是伍子胥拥有着不世之功,就是所谓的功高盖主。吴王阖闾在死之前,传位给了夫差,又给了伍子胥吴国的最高爵位,封为相国公,嘱咐他辅佐夫差。夫差即位后,伍子胥也能尽心尽力的辅佐他。但是面对着伍子胥,夫差总是有着说不出的压迫感。夫差是一个有着才华的统治者,他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又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伍子胥和夫差在一些政治军事有着很大的分歧。尽管伍子胥没有不臣之心,但夫差不会这么想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对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敏感的,会尽一切手段来灭杀威胁自己地位的因素。

二是伍子胥的个人性格使得他被夫差杀死。伍子胥虽然文武全才,但是他的成就多集中在军事之上,长期混迹于军旅之中,他就有了武人所有的那种耿直。有时候会和夫差因为朝事争吵起来,这让刚刚即位的夫差感到很不舒服,

三是小人作祟,伍子胥在苦劝夫差先灭越后伐齐无果后,被夫差派去出使齐国。出使齐国的伍子胥预见到了吴国的灭亡,为了保存家族的香火,他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好友。这件事被一个叫伯嚭的人知道,他将此事报告了夫差,并告诉夫差伍子胥早已投靠了齐国,愤怒的夫差最终赐死伍子胥。

春秋时期为报仇而发动灭国大战的只有伍子胥,伍子胥因为父兄被冤杀而逃亡到吴国,借助吴国的力量几乎灭掉楚国,鞭尸泄愤从而完成自己的复仇大业,伍子胥在春秋末期是极为明亮的一流军事和政治天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纵观他的一生称得上知己的只有两个人,一人是他的朋友,帮助他完成灭国复仇,另一人是他的对手,让他的人生结局充满悲情色彩。

孙武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著有兵法十三篇,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之下孙武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国过制定了西破强楚,南服越国,北上图霸中原的大战略,而西破强楚是首要任务,伍子胥和孙武联手进行扰楚和疲楚的行动让吴国在和楚国的对决中渐渐掌握主动权,六年之后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对楚国进行灭国大战,五战五捷,创造了三万对战六十万而大获全胜的辉煌战绩,纵观整个春秋时代只有吴起指挥的阴晋大战以五万对战秦国五十万的战绩能够稍稍遥望一下伍、孙二人的项背,之后还是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对越国进行作战,迫使越王勾践俯首称臣,吴国从此成为春秋时代的后起之秀,成为一代霸主。

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在军事上有着很强的默契,正是他们的相互了解使得在对楚作战中吴国虽然兵力上处于弱势,但是能够取得全胜,也就是在孙武的帮助之下伍子胥得以五战而灭楚,将杀父仇人楚平王挖坟鞭尸,完成了复仇的目的。伍子胥和孙武二人算是英雄相惜,伍子胥举荐孙武,孙武助其复仇,伍子胥是军事和政治大才,而孙武更是军事奇才,也只有孙武这样的大才才能够成为伍子胥的知己。

说伍子胥和勾践是对手很多人相信,要说他们是知己估计很少有人会同意,但是对比他们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那就是他们都是背负着仇恨的人,伍子胥是父兄的血海深仇,勾践是灭国之恨;另一方面那就是他们都是非常执着的人,而且能够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勾践作为一国之主甘愿作为奴仆侍奉吴王,承受着他人的羞辱,回国后更是卧薪尝胆,放弃了国君该有的尊荣生活,勾践的心志确实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而伍子胥在逃亡的过程中历尽艰辛,过昭关时因为一时不能够通过居然一夜之间白头,伍子胥的复仇之心可见一斑;还有就是他们都是以灭国作为自己的复仇目标,伍子胥在得知父兄被杀的消息后立誓要覆灭楚国,越王勾践在宣布臣服吴国前就和文种等人定下了灭吴的目标。

总的来说他们都是背负仇恨励志复仇而且心志坚强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在灭越之后伍子胥一再建议吴王杀掉勾践的原因,而且在勾践归国后伍子胥时刻提醒吴王要防备越国,因为有着相同的际遇所以他很了解勾践,同样勾践也很了解伍子胥,知道吴国要是有伍子胥这样的人物他的灭吴大计就不会成功,便不断收买吴王宠臣来构陷伍子胥,最终导致伍子胥赐剑了断。

如果说孙武是伍子胥朋友型的知己的话,那么勾践就是对手型的知己,作为朋友尤其是有着同样才能和志趣的朋友自然很容易成为知己,但是要说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还只能是对手,因为对手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着你,有很多时候对手比本人更加的了解自己,历史上的对手成为知己的不在少数,比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而伍子胥的两位知己有着不同的归宿,孙武在伍子胥被杀后看到了吴王将来的失败,便归隐著书,而勾践则是再接再厉一战弱吴二战灭吴,完成了自己的复仇目标,取代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吴国霸业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孙武的赫赫战功,曾经疆域并不辽阔的吴国,却因为吴王阖闾迈上新的征程,然而同样也因为阖闾,为将来的吴国埋下祸根。很显然,在整个吴国的称霸过程当中,孙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后来吴国对于楚国的战略行动,就不得不提及伍子胥。

当时伍子胥逃离到吴国之时,除了带着杀父之仇的滔天怒火,还有关于楚国的战略布局,军事机密,显然能快速打败楚国也就不足为奇了,有孙武就足够称霸,那么在孙武、伍子胥联手之下,显然收了楚国也不在话下,但是为何最终却被残楚绝地反击呢?难道真的是因为骄兵必败吗?

确实,本来强大如斯的吴国,再有了伍子胥的加盟,显然消灭楚国不在话下,但就是因为当时伍子胥参与这场战争目的并不单纯,所以也进一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