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二十八章孙叔敖

第二十八章孙叔敖(1 / 2)

 孙叔敖,出身楚国的没落贵族之家,年少时父亲遭人陷害被杀,举家搬到期思(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居住,乃“期思之鄙人也”。

在中学时期,大家都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词语精炼,充分的表达出了一个人若想要完成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各种磨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流芳百世。文章前面还用了许多名人的事迹作为论证观点,有一句就是“孙叔敖举于海”,可大家真的知道他是谁吗。

他长得很怪,年纪轻轻的就谢了顶,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大概比马背还矮。公元前601年,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出任楚国令尹。孟子称“孙叔敖举于海”。

楚国的令尹一职,相当于中原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前都是由头号贵族若敖氏担任的,现在,楚庄王为什么要突发奇想,破格提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巴佬”孙叔敖呢?

一般的解释是,孙叔敖能力强。

他在出任令尹后,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他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楚国国力。

这些的确说明他是有能力的,但是,这都

是在他出任令尹之后的事了,在这之前,楚庄王又如何知道他有能力呢?

按《史记》上的说法,楚庄王认识孙叔数只三个月的时间,就提拔他当上了令尹,是否太草率了点呢?

何况,在什么时候,有能力的人都多的是,绝不会仅仅就孙叔敖一个,楚庄王凭什么偏偏就只提拔了他呢?

史书上是不会直接说破其中的原因的。所以,我们往往只能知道这样一则传说:

孙叔敖小时候,路遇一条两头蛇,杀了它,哭着回家。他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在哪里?”回答说:“我担心别人又见到这条不祥的蛇,就把它杀了埋在土里。”他母亲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就会赐给他福气,你不会死的。”

用积了阴德的福气来解释,似乎太牵强。所以孟子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经过艰苦的磨砺,确实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能力,但却未必可以增加机遇,带来好运。所以这种解释也是不完全的,毕竟艰苦磨砺曾益其所不能的人很多,而令尹只需一位。

孙叔敖能够当上令尹,固然和他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楚庄王的需要。

楚庄王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令尹呢?

一要这位令尹不能有强势的背景,免得像若敖氏那样不好收拾;二要这个人有一定的水平,能治理国家,堪当大任;第三点更重要,要听话,绝对服从指挥。

我们知道,封建模式与帝国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分封,后者是集权。

前者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诸侯来统治,后者则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臣仆来统治。前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小王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奴仆的关系。

前者事实上有许多的王,而后者只有一个真正的王。

前者的君王很难指挥得动各路诸侯,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而后者的君王则可以随时随意地撤换、调动他的下属官员。

集权制最大的优点,就是政令通畅,便于管理,指挥如意。这样可以有效地聚集优势力量,统一行动,君王的意图才可以像大脑指挥手脚一样,成功地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在官员的选拔上,服从性才是第一位的,宏观上是凝聚的力量,而不是分裂的力量。否则,官员不服从的话,就会形成集权制里的障碍。

反过来说,官员虽然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但最大的、最有价值的能力,则是服从的能力。服从的能力越强,也就越便于领导的指挥,当然,也就越容易得到升迁了。

孙叔敖,正是因为没有背景,听话,服从力好,所以得到了楚庄王破格提拔,成为了楚国的令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楚庄王干掉了强大的若敖氏之后,集权制在楚国

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楚庄王不再任用强势贵族们担任令尹,而是先用虞邱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尹,觉得不合适了,就把他换掉,让期思鄙人孙叔敖来当这个令尹,后来觉得不合适了,再让他下来,当合适的时候,又让他上。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