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二章老子

第四十二章老子(1 / 2)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扩展资料:人物生平出生苦县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效力周室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有人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说他“陈国相人”或楚苦县人均可,因为相与苦是一个地方,即今天的河南鹿邑县。著书出关后来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死后加封老子长寿,大约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岁。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后世纪念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鹿邑太清宫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史料记载,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诞生在这里。所以,鹿邑县既是李姓的发源地,又是老子的故里。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

《道德经》这本书究竟是什么时间成书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老子排在孔子之前,意指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哲人。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哲学史作者亦不在少数。

据传说老子是东周典藏史,相当于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这的确是个非常适合学者做的好工作,可以轻松读尽天下藏书。还传说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却劈头盖脸将孔子教训一番,尽管如此,孔子从老子处回来后,还说:“此人犹龙也“。总之,意思是说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

但是也有学者称,作为东周典藏史的老子和孔子问礼的老子并不是写作《道德经》的老子。他们认为写书的老子当在孔子之后,《道德经》是孔子之后才出现的著作。

顾颉刚先生甚至认为老子要在杨朱之后。1933年,郭店楚墓发掘出楚简老子三篇,但是内容不足通行本的三分之一。楚墓被相关专家确定为战国中后期的墓藏,据此推测《道德经》一书应当出现于战国前中期之前。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儒,继承儒学大统。孟子极善辩,但绝口不提老子,由此学者们认为老子又当在孟子之后。

这样看来历史所记载的老子其实是两个人,春秋时期有个老子,战国时期也有个老子。但究竟哪个是《道德经》的作者呢事实上,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写《老子列传》时就已经概叹“世莫知其然哉”,生于今天的我们更无从辩说了。

老子经文中有“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之类的反儒家仁义的言论,又有“千乘之国”之类似战国时期的口吻,可知老子当是孟子子之后,战国中期之间的学者似较合理。

说到《道德经》,有人以老子文中大谈道与自然而认为它记载的主要是自然哲学思想,但我认为书中讨论的主要是社会与政治问题。《道德经》主要记载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解答的主要课题是人类社会通过怎样的治理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僭越,称雄争霸,天下遂纷争不息,人民百姓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孔子将这段历史时期描述为礼崩乐坏。混乱的世道最容易激发学者们救世的热情,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文化,几乎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治乱与救世。

每个学派都曾提供出一整套治乱救世的方案,并且宣称只要遵循这些方法天下就一定能归于清静太平。老子学说是诸子学说中最具特色的一个,但尽管如此,其学说的宗旨仍旧是救世治乱,它试图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治理社会,才能使天下实现清静太平的目标。

为什么说老子学说在诸子学术中最具特色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学说里提供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观点,他说无为才是治乱救世的最佳的政治方案。

可以翻看一下那段时期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君主们个个励精图治,养贤蓄士,不断的改革内政与外交,鼓励生产,修制武备,都没有能实现使乱世得治的目标。难道那些君主们最应该做的是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对官员的作为,百姓的生活不加任何干预,任其自然而然的发展么

做出这样的推理,大家看了一定不会住的摇头说,“不可能,不可能”。可是,那些大讲老子的不都是这样解释无为的吗宣称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对自然事物,不加丝毫干预,任其自然而然而发展。很显然,当我们将无为等同于不为时,将面对不可调和矛盾。

然而多数学者要么无视这个矛盾,要么试图调和它。但是,我们却没有见到过能在这两条道路上获得成功的。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不加任何审查就将无为定义为不为了。你可能会反驳说,无不就是不的意思么无为不就是不为么不为不就是毫无做为吗没有什么错误呀。

这个推理从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讨论的无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词汇,它是哲学家在表述其思想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有概念。普通词汇可以通过其文字表面的意义去理解,但概念却不能,概念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确定其含义的。所以我们若了无为概念的含义就需要了解它的定义。

无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所以要了解无为概念的定义我们只能通过仔细阅读经文,从经文中寻找老子为这一概念所赋予的定义,而不是一看到无为就联想到不为,看到不为就联想无所作为。

将无为与不为等同,是阅读者主观给予这一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老子的原意。矛盾之所以出现的根由于读者主观武断,而并不是作者持有了消极的立场。

在经文中,老子也的确为无为概念下过定义,老子给出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个定义的意义是贡献于万物(万民)而不谋取私利,功劳于万物(万民)而不争居万物(万民)之上。

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定义,命题无为是使天下得太平清静的根本原因的意义就不再是统治者无所作为就能使天下太平了。

它的真实含义是:统治者要做到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因为自己贡献于万民而谋取私利,不因为自己功劳于万民而为王为主,争居万民之上。

这才是使天下得太平清静的根本原因。相同的命题,仅仅因为其中概念定义的不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为什么无为是天下得太平的原因老子给出的方案究竟合不合理老子不仅提供方案,还要证明这一方案是正确的是合理的。按照老子的意见,天下纷乱的根由就在于统治者多欲,他们因为功劳于民,就要恃功谋私,要拥尽天下的财富与土地,要过奢靡享乐的生活。他们对于财富、权力、奢靡生活的欲望无休止,便导致了他们之间不停的争斗。

统治者一天不放弃他们的欲望,争斗便永远得不到止息。老子倡导无为就是要求统治者放弃对于权力、财富和奢靡生活的无穷嗜欲,只求奉献而不谋取私利,不谋私利就是不以财富、权力、奢靡生活为目标。就是经文里所说的“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欲民自朴”。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既然老子主要讲为政治民的道理,那他为什么又大讲道与自然。孰不知自然哲学往往是政治哲学的基础,这在西方哲学史里是最常见不过的现象。

比如,机械主义自然观往往导致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目的论的自然观往往导致理性主义的伦理观。老子讲道讲自然,也并不是为讲道而讲道,也并不是为讲自然而讲自然,他最终的目的是为他的政治学说建立先验的根据。

老子认为道是实在的,虽然不能成为人类经验的对象。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因,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它是天地万物最高最大的主宰,但却以虚以无的形式卑微的存在着,以至于万物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道生万物就是以虚生实,以无生有。

也就是道生万物而不谋私,为于万物而不私己,功劳于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上。这即是说道于万物就是无为的。所以无为是最高实有的最大的德性,也就是玄德。

自然之道是无为的,那么社会政治之道也必将是无为的。所以统治者欲治天下,就必须效法天道之玄德,以无为取天下,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只求奉献于民而不索取于民,全心全意为什么服务。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