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二章老子

第四十二章老子(2 / 2)

只有统治者做到这些天下就自然而然地归于太平清静了。所以老子讲道就将无为法则提高到自然与社会最高原理的高度上,如此我们就不能简单看得他的政治学说了。

总之,老子学说主要是讲政治,讲如何施政治民才能使天下大同的原理。他讲道讲自然是为他的政治学说建立自然哲学的基础。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和道教始祖的“道德天尊”。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老子又与宗教发生了关系,因此,他的生平事迹便变得扑朔迷离了。

关于老子的姓氏,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老子姓“老”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古时有“老”姓,据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记载,当时确有名叫“司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

然而关于“老”也有不同的说法,战国思想家庄子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称老子为“老髯”,并把老子看作是前辈,认为“老”乃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中说:

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

三国吴人葛玄说老子“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而隐,故自称老子”。

另外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说。汉代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这种说法影响深远,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和中国大型的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以及一些哲学史论著,均持此说。

老子怎么叫李耳呢?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呢?有人根据历史推论认为,老子叫老聃,因为排行最小,又叫老季聃,是周朝王室的后代。

在春秋后期,发生了王子朝之乱。王子朝率领东迁贵族与东周原先的贵族之间发生战争,老子也被卷入其中,站在了王子朝这一边。结果王子朝战败,于是逃到了楚国北部。根据《左传》记载,王子朝带走了周朝的典籍,老子也随他一起逃到了楚国。

之后,东周贵族派人暗杀王子朝,跟随王子朝的人便四散奔逃,老子则逃到了宋国。所以,在历史记载中,有的说老子是楚国人,有的说老子是宋国人,就是这个原因。

老子逃到了宋国后,担心被人追杀上,于是他隐姓埋名,如果有人问起他叫什么,他就把自己的名字隐去姓,而把名字“季聃”去头去边,改为“李耳”了。

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是,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也称《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因为能够“修道”和“养寿”,所以活了160多岁,甚至200多岁。并说老子晚年弃官出走,途经函谷关,在那里“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还有人认为《老子》作于春秋末年,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也有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及用词等,可以断定此书成于战国中期或者末期。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据考证为战国时期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汪中、近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也即老子。这又与《史记》中的“或言二百余岁”相合,但是,把老子和太史儋说成一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同认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儋和老子是两个人,春秋时期老子的学说思想流传到战国时,为太史儋所采纳,并写成了《老子》一书。《老子》一书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一直没有定论,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留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道德经》。而后他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之后就没了消息。老子出函谷关后到底去哪了,这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的兴趣,一直没有得出结论。

一种说法认为,老子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还有一种说法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和归隐老者学习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在《庄子·天道篇》中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后来的河南鹿邑,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传说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等著作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其他的说法,还有待学术界提供新的证据。

关于老子生平的疑案还有不少,如老子的寿命究竟多长?老子的故里是在河南还是安徽等,都有待人们进一步去考证。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