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三章纵横家~应侯——范雎

第四十三章纵横家~应侯——范雎(1 / 2)

 范雎,生卒年不详,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

战国时期,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对各色人才而言却是难得的“盛世”:列强的博弈空前白热化,压迫到令君主们窒息的竞争环境,让他们不得不“不拘一格用人才”;那些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没背景、没关系,而且缺点明显、个性十足的人才,在别的太平盛世中大多没什么机会,但在那时却看到了希望(即使是一时的)。

比如在魏国寂寂无名的商鞅、到了秦国却改变了历史;杀妻求将、声名狼藉的吴起,却能先后在魏国、楚国呼风唤雨......而在战国中期,最传奇的当属范雎。

对于范雎,后世常用两个成语来描绘他的一生:平步青云、睚眦必报,如同江湖小说般的传奇曲折尽在其中。

范雎是魏国人,他的早年经历充满了失意与无奈。出身贫寒的他,也试图像当初的张仪、苏秦那样飞黄腾达,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处奔波,最终也没能在列国谋得一官半职。没办法,他只好返回魏国,但这里的人才资源向来溢出、关系网错综复杂,作为没钱又没人脉的草根,他费尽力气,也只是挤进了中大夫须贾府上,纯属混口饭吃。

有一回,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当时他带了好几位门客,其中就有口才过人的范雎。当时齐强魏弱,他们一行自然是有求于对方。然而一连耗了好几个月也未能获得进展。

偏偏在这个令人尴尬的节点,范雎惹上事了。听闻他口才了得,齐襄王专门派人送来了十斤黄金、牛肉美酒等礼物。虽然范雎没敢接受,但须贾知道后却大为光火:自己没完成任务,已经里里外外丢了面子;此时自己的手下却被齐王高看一眼,这还能忍?

这件事,实际上也成了须贾推卸责任、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开脱的完美借口。回国后,他把这事告诉了魏相魏齐,声称范雎一定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了齐国。

由于这一不白之冤,随后的范雎饱受奇耻大辱:他被人用板子、荆条轮流抽打,肋骨折断、牙齿掉落,几乎体无完肤,不得不装死躲避无休止的折磨;但魏齐仍不善罢甘休,他令人把范雎的“尸体”用席子裹起、扔进厕所,随后让那些喝醉的宾客们都往上面撒尿以示惩戒。

席子里的范雎瞅准机会,靠着过人的口才说服了看守,这才逃出生天;但随后回过神来的魏齐到处派人追查其下落,范雎的处境险象环生,好在朋友郑安平挺身而出,他带着伤痕累累的范雎逃走并隐居了起来。为了避人耳目,范雎改名张禄,苟且偷生。

没多久,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抵达魏国。鉴于秦国向来善于吸纳魏国人才,郑安平假扮成仆人靠近王稽,成功地将范雎推荐给对方。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在二人的努力下,范雎得以逃离魏国、进入咸阳。

如果说魏齐、须贾是范雎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么郑安平、王稽就是他的贵人。随后的范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何谓“恩怨分明”。

进入咸阳后,范雎结合自己对秦国利益格局的判断、发挥自己出众的口才,成功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兴趣。依靠远交近攻、打拉结合的对外之策,驱逐四贵、巩固王权的对内方略,范雎的能力全面体现,因此逐渐得宠、风头一时无两,迅速跃升为秦国政坛的超级新星。

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年),当宣太后、魏冉等人被驱逐后,范雎被秦昭襄王拜相封侯,实现了从死囚到大国宰相的惊天逆袭,是当之无愧的“平步青云”。

范雎在政治领域的智谋、胆识让人叹为观止,无愧为一流政治家;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也带有寻常人的性格特点:感情丰富,既懂得感恩,也特爱记仇。须贾的经历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范雎当上秦相后不久,须贾出使秦国。为了戏弄、报复这位当初迫害自己的罪魁,范雎打扮得破破烂烂前去拜访。也许是心中有愧,或者因本性并非十恶不赦,须贾见到这位仍存活于世的老下属,又是请吃饭、又是送衣服,让内心原本杀气腾腾的范雎产生了动摇。接下来,范雎饶了这位“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的老上司一命,只是当众对其进行了羞辱;至于魏齐,则被他逼得流窜于各国,最终不得不自杀了事。

而对于自己的恩人,范雎也大方得几乎“毫无原则”。在他的争取下,原本只是担任谒者(国君身边跑腿、传达信息的近侍)的王稽被任命为河东郡守,并且获得了三年之内擅自做主、无须向朝廷汇报辖区内情况的特权,这等同于官方许可他以权谋私、攫取利益。另外,郑安平也被任命为将军,获得了独掌一军的权力。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严格贯彻了职务、爵位与功劳挂钩的制度,不滥赏、不滥罚;王稽、郑安平的破格待遇,既体现了秦昭襄王对范雎的宠信、信任,也侧面证明了范雎的举荐力度之大。

不仅如此,范雎还大度地散发财物,凡是当初帮助过他的人,即使一顿饭的小恩小惠,也必定涌泉相报;但在同时,微小到瞪过自己一眼的仇怨,他也必定报复,生动地为我们演示了何谓“睚眦必报”。

若以一名合格政治家的要求对照,范雎的上述作为显得有些幼稚、好笑;但若放在一个正常人类的视角,这反而显得有血有肉、极为真实。这种快意恩仇,在讲究顾全大局、隐忍自控的古代政治圈何等稀缺。

然而,范雎最终为自己的耿直性格付出了代价。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军在邯郸战败,统帅王龁不得不撤退,而被围的郑安平则率领麾下二万将士降赵;同时,在此战中,王稽依仗范雎的关系、秦昭襄王的关照,拒不赏赐、激励所部将士,引来了朝野不少人的指责。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因下属告发其犯有私通诸侯之罪,被秦昭襄王处死,尸体弃市。

由于邯郸之战前后的一连窜失策,加上上述两人的糟糕表现,秦昭襄王渐渐失去了对范雎的信任。《史记》、《资治通鉴》称,王稽被杀的同一年,范雎辞去相国一职,告老还乡,不久后去世。但根据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编年纪》暗示,他更像是与王稽一同被处死。

不管怎样,范雎的经历都堪称一代传奇。作为一名寒族才子,在魏国,他毫无机会,甚至因无妄之灾险些被羞辱而死;但逃到秦国,他得以展露才学,帮助秦王强化集权、奠定远交近攻对外方针,并且在长平之战中立下奇功;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他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于他的快意恩仇,则更让其形象生动而立体;这也正是历史人物当有的真实面貌。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朝堂上一片混乱。此时,范雎与白起各成一派,为要不要攻打邯郸城争吵不休。范雎的意见是不打。在之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虽然胜利,却损失惨重,此时如果继续出征,对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更让范雎忌惮的是,白起如果攻破赵国,对秦国来说可是大功一件,到时候白起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抱着这种想法,范雎与一众追随者坚决反对出兵。但对白起一个武将来说,现在赵国士兵低迷,正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为此,他兵分两路,率领大军向邯郸袭去。他攻势猛烈,邯郸守军节节败退,眼看邯郸即将易主,赵国急忙找到了范雎。他们为范雎送上了重金,希望范雎能够让秦昭襄王同意割地求和。

一开始,范雎对此事十分犹豫。毕竟,现在邯郸马上就要到手,他的价值可比赵国使臣送上的重金贵重多了。使臣发现这一点后,立即转变策略,开始在范雎的痛点上下手。他指出,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到时候白起势必会因为战功成为三公。而范雎,必定会被白起压一头。这番话可是说道了范雎心坎里。

因此,他不在犹豫,接下重金,开始游说秦昭襄王。很快,秦昭襄王就答应了,急令白起收兵。白起虽然照做,但心中却被秦昭襄王的这一决定十分不满,在听说这一决定是范雎提出后,对范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二人的梁子也就此结下。本以为这件事会以赵国割地求和结束,但让秦国众人都没想到的是,赵国竟然耍起了无赖。

在白起退兵后,赵国并没有割让城池。这不是在公然打秦昭襄王的脸吗?他怒气冲冲的下令,让白起出兵,给赵国一点教训。但此时的白起还在为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根本不愿出兵。无奈下,秦昭襄王只好派出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郸。但没有了白起的秦军实力锐减,秦军屡战屡败,4万秦军战死。就连后勤补给也出现了问题。

这时候,秦昭襄王亲自找到了白起,希望他能扭转战局。但白起考虑到如今的战况,却仍旧没有出兵。在他看来,现在的赵军将邯郸防守的密不透风,本就难打。再加上各诸侯国对秦国积怨已久,一旦秦国继续与之交战,他们很可能会出兵发难。到时候,诸侯国与赵国里应外合,秦军将会惨败。但此时的秦昭襄王却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认为白起还在为之前的事情生气。于是,他用王龁接替王陵,准备重整旗鼓,对邯郸发起进攻。

然而,战果果然如白起料到的一样,楚国派出10万大军攻打秦军,再加上赵国的配合,导致秦军损失惨重。见到这一幕,白起洋洋自得:“你当初不听我的计谋,现在落到这样的结果也是咎由自取。”这番话可是将秦昭襄王气坏了,此时,他已经对白起动了杀心。

邯郸之战,白起不肯出兵,范雎如何利用这点借刀杀人

秦昭王本想让白起出兵扭转邯郸之战的败局,谁知道对方竟推三阻四。此时秦昭襄王耐心几乎告罄,面对前线传来的败绩,他下达了死命令,白起这才动身。但到了战场上,白起依旧处处与秦昭襄王作对。现在大战在即,秦昭襄王决定让范雎给白起做做思想工作。范雎与白起本就是死对头,白起见到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交谈期间态度并不算友好。这也激怒了范雎。他对秦昭襄王说道:“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九个字可是彻底点燃了秦昭襄王的怒火。

身为一个君王,他十分注重自己的权威。现在白起竟然不服从自己的命令,还对自己有很多意见。他震怒之下,直接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命令他自刎。而白起在得知这个结果后,也仰天长叹:“我有何罪过,竟然落到这种下场?”说完便拿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落下帷幕。而导致这一事件的范雎也受尽了后世的白眼。甚至被封为厚黑学之鼻祖。意思就是脸厚心黑但能坦然自若。

白起死后,范雎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此时,他已经成为了秦昭襄王最忌惮的势力。为了压制他,秦昭襄王提拔了大批能人,开始分割范雎的势力。其中就有范雎重视的郑安平。派他出征。但郑安平作为白起的候补人,可没有白起这么硬气。他直接带着两万人投降。之后,秦军屡战屡败,伤亡近10万。这时候,秦国才意识到了白起的重要性,而让白起死亡的范雎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范雎敏锐的察觉到了秦昭襄王的想法,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主动向秦昭襄王提出告老还乡。对此,秦昭襄王欣然同意。但回乡的范雎却感到郁郁寡欢,没多久就去世了。范雎身为秦国的大功臣,落到这种结局属实让人唏嘘不已。那么,范雎对秦国有何功劳呢?这么说吧,没有范雎,秦国很难统一六国。

范雎在来到秦国时,恰好是秦昭襄王最落魄的时候。当时的朝政被宣太后牢牢把控,这让秦昭襄王十分憋屈。他迫切的希望有一个人能帮自己摆脱现状。恰巧此时,有才能的范雎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得知后,对着范雎连续下跪三次,希望他能扶持自己。但此时,范雎却十分犹豫。他担心秦昭襄王不是明君。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