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

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2 / 2)

于是、秦军和魏军在雕阴城下、洛河两岸展开了一场恶战(雕阴之战)。而此战的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秦国一方已经进入商鞅变法后的“红利期”,而魏国已经开始逐渐没落。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军作战勇猛,以一当十。反观魏国一方,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精锐已经在之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几乎损耗殆尽。

魏国的这支无敌雄师可以说不复存在了,魏国也元气大伤。魏国从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强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也是一去不复返。

最终在秦魏雕阴之战中,魏国无法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大败于雕阴,魏军被斩首四万五千人,两年后,秦军再次攻打河西地区,魏军又被斩首八万,魏国主将龙贾被俘。

此役后,秦国全部收复了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魏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于秦国抗衡,而公孙衍也因雕阴之战的军功,获得了大良造爵位,在秦国位高权重。

此时的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爵位,可以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公孙衍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秦国的下一任相邦,但奈何张仪入秦,打乱了公孙衍在秦国之后的人生。

张仪入秦取代公孙衍,公孙衍失意离秦

魏国被迫割让河西地区后,便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以图让秦国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作为魏国人,面对故国堪忧的处境,还是做不到完全无视,最终被同窗说动,于是公孙衍便向秦惠文王提出攻打他国的提议,从而拖延进攻魏国。

而此时魏国人张仪来到了秦国,张仪面见秦惠文王后,便立即指出公孙衍存有私心、见利忘义,并表明攻打他国只会给魏国有了缓冲时间,如果魏国缓过劲来,会对秦国不利。

秦惠文王听后,选择相信张仪之言,张仪先后被任命为客卿、相邦,而公孙衍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加上张仪的排挤,公孙衍最终不得不离开秦国。

可见公孙衍离开秦国的很大原因是在于张仪,如果张仪没有游说秦惠文王和排挤公孙衍,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不过也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公孙衍。

既然公孙衍投奔了秦国,并且还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河西地区和上郡已经落入秦国手中,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在抗衡秦国,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此时正是进攻魏国的大好时机,而公孙衍却阻碍秦国继续攻打魏国,此举直接损害到秦国的利益。公孙衍虽然很有能力,但却不能完全心系秦国,这自然无法让秦惠文王安心。

站在魏国立场,公孙衍作为魏国人,心系故国,为魏国谋取一线生机是没错。但站在秦国立场,加上公孙衍效力的是秦国,做出损害秦国利益的举动,显然是无法认同的。

秦惠文王没有直接对公孙衍动手已经算手下留情了,毕竟有商鞅的前车之鉴。公孙衍对秦国的功劳不见得能大过商鞅,秦惠文王能放过公孙衍相信也是看在其军功的份上。

秦惠文王给了公孙衍施展抱负的机会,并委以重任,但公孙衍却为了一己之私损害了秦国的利益,所以公孙衍离开秦国也有自身的原因。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便返回了故国魏国,被魏王任命为“犀首”,统领魏国军队,后出任魏相。

虽然公孙衍有了新的平台,但此时的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再单独抗衡秦国,公孙衍便首次提出了“合纵”,既然一个诸侯国无法抗衡大国,那就联合多国,组成合纵,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需要注意的是,公孙衍组成的多国合纵,是为了抵御所有的强国,而并不是为了单独对抗秦国,如“五国相王”的合纵之举是为了对抗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

直到张仪任魏相被驱逐后,公孙衍才开始全力合纵抗秦,可能是和张仪不对付,也可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勤快的公孙衍,先后出访了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等国,最终组成合纵。

公孙衍佩五国相印,在公元前318年,正式合纵伐秦。而秦国封公孙衍为最高爵位的大良造,对其可谓是不薄,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为何还会大力合纵抗秦呢?

公孙衍伐秦属于正常操作,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后出任秦国后,便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故国,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又得到了魏国的重视,效力于自己的故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秦国和魏国早在战国初期就已经是敌对关系,魏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公孙衍入秦后,帮助秦国对付魏国,而公孙衍入魏,自然也就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

其次,公孙衍本就是魏国人,心系魏国很正常,帮助自己的故国也没有心理负担。秦国“逼迫”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公孙衍大可以说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受到了故国的重视,加上又和张仪不对付,对抗秦国也可以打击张仪,首创合纵,施展了抱负,如果能战胜强大的秦国,也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最后秦国一心东进,使东方各国畏惧,导致各国开始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五国君主将各国相印交到公孙衍手中,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公孙衍声望到达了顶峰,合纵伐秦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在春秋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强大的诸侯国靠拳头说话,而较弱的诸侯国只能依赖于外交手段。犀首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对于较弱的诸侯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生存策略。面对秦国、齐国等大国,只有组成合纵,才能改变天下局势,在乱世中求得生存。

公孙衍伐秦可能有自身原因,但也是为自己的故国及其他弱国谋取一条生路。虽然合纵伐秦失败,但失败的原因并非在于公孙衍,而是在于各国君主各有算计,无法做到同心协力,最终合纵失败是各国君主的失败。不过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他开创的合纵大业已经深入人心。

第一眼看到“大良造“这个官名,是不是觉得很有点日本味?这就对了,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国人徐福本来就是秦始皇的全权大使嘛,应该说日本的官衔有大秦味。

不过大良造可不是管织造的,它是秦国最大的军事长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性质。

你也许不知道,在秦国当大官的公孙衍是魏国人。对此,你一定会迷惑不解,魏国人在秦国当大官,是不是有点太“魏奸”了?

其实在战国时代,没有什么狭隘的祖国观念,哪里能重用我,哪里能实现我的抱负,展示我的才华,我就为谁效力。

公孙衍在秦国得到重用,士为知己者死,公孙衍也不遗余力为秦王效力。

那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盛,公孙衍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后,总想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秦王对来自魏国的公孙衍并不放心,就让他指挥攻打魏国以考验他的忠心。

公孙衍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秦王的用意。公孙衍就拿出了浑身本领,在公元前333年打败魏国。夺取了秦王梦想得到的魏国土地河西。

所以说公孙衍也不是一辈子都在反秦,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家也是肝脑涂地为秦国服务的,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之所以改换门庭那是事出有因。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真的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私心,即使是秦国跟魏国作战,公孙衍也是态度坚定,气质鲜明,指挥秦军把魏国打得磕头求饶。

按照公孙衍的表现,又有才华、又忠心耿耿,在秦国一定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平步青云的。可为什么说他后来反秦了呢?

公孙衍指挥秦军大胜魏国,魏国人惊恐万状,生怕秦国乘胜追击灭了魏国。魏国国君得知公孙衍在秦国深受重用,就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让其利用自己的影响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好歹也是魏国人,魏国的土地养育了自己,亲不亲故乡人,一向心狠手辣的公孙衍被老同学的一番话打动了。公孙衍心想先打谁都一样,就给魏国使者一个面子,反正迟早要灭掉魏国的,就做了个顺水人情。

公孙衍看着老同学面子决心劝告秦王放魏国一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谁知道秦王狡诈的很,在公孙衍身边安插有耳目,公孙衍为魏国求情的事被秦王发现,秦王不再信任公孙衍,而公孙衍得知秦王暗中监视自己,也非常伤心。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公孙衍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魏王见公孙衍为了自己丢了官职,而公孙衍又那么有才华,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重用他。

公孙衍回到祖国后,朝野一片欢呼,魏王自然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封公孙衍为将军。公孙衍出走秦国,秦王又重用了公孙衍的对头、主张连横的政治家张仪。公孙衍心里憋着一口气,决心一定要给秦国点颜色看看,顺便也杀一杀张仪的威风。

于是公孙衍冥思苦想,想到了一个妙招,秦国不是强大吗?我一个魏国打不过你,但我联合那些曾经被秦国欺负过的国家,或者那些害怕秦国吃掉自己的国家,大家联合起来握紧拳头跟秦国干;就不信打不过你。

公孙衍说干就干,到处访问,先去齐国、再去楚国,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晓以利害,让他们未雨绸缪组成联盟,一起对付秦国。按说当时的楚国和齐国都是战国七雄,国力还可以,如果三家联盟对抗衡秦国,秦国还真够呛。

可是谁曾想秦国那边早就得知了消息,立刻派张仪前去两国游说。张仪天生就是个游说家,就是耍嘴皮子出身,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齐国和楚国人说转轴了,公孙衍的结盟计划破产了。

齐国和楚国不但不跟魏国结盟对付秦国,反而跟秦国结盟调转枪口对准了魏。

形势万分危急,公孙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遂发起“五国相王“,也就是拉拢那些更小的诸侯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合起手来抗衡秦国。眼看这件事就要搞成了,但张仪怂恿秦国、齐国和楚国再次出来搅局,五国联盟又被搅黄了。

公孙衍出师不利,魏王对公孙衍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时候张仪受秦王派遣打入魏国,魏国重用张仪,冷落了公孙衍。

后来,张仪吃里扒外被魏王察觉,魏国驱逐张仪重新启用公孙衍,公孙衍被任命为宰相。

公孙衍屡败屡战,又一次组成五国联盟攻打秦国,这五个国家是韩、赵、魏、燕、楚。

但这次联盟也不牢靠,大家并没有同仇敌忾,都在想着怎样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来势汹汹的五国联盟其实是各怀鬼胎,不堪一击,到了函谷关就溃散了。

五国伐秦又搞砸了,魏国对公孙衍彻底失望。公孙衍就到韩国做了丞相,怎奈秦国已经成了气候,公孙衍独木难支,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响应,不得不再次品尝失败苦果。

公孙衍生不逢时,半生伐秦,屡战屡败;不过公孙衍矢志不渝、精神可嘉。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