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五章纵横家~大丈夫——张仪

第四十五章纵横家~大丈夫——张仪(1 / 2)

 张仪(-前310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张仪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方面,“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

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纵横家张仪生平简介历史上的张仪怎么死的?“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他没有回到魏国,而是进入秦国。

秦惠文王即位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许多别国的“士”纷纷投向秦国。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

张仪乘机推自己的连横政策出笼,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孙衍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

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三国执政大臣在挈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子入秦朝见,张仪也被魏王任命为相。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

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启用他为相。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带兵入蜀,灭蜀为郡,接着又攻灭苴国和巴国。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与张仪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张仪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并为秦国争取到了许多的利益,于是地位尊崇,被封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那么,《史记》对张仪这样一个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人有何评价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年轻时,他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辩论、游说的学问,而苏秦则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学成之后,二人分头前往各国施展自己的才学。

张仪先是到了楚国,“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张仪和楚国的相国饮酒时,相国丢失了一块玉璧,他门下的人都说,张仪又贫穷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于是人们将张仪抓起来,打了数百大板,但张仪一直不承认,众人只好将其释放。

回到家,张仪的妻子责怪他说:“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张仪当年不去学习辩论游说,怎么会受到这种屈辱。但张仪不以为然,反而开玩笑地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妻子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张仪云淡风轻地回答道:“足矣。“

张仪出师不利,苏秦则虽然一开始不顺利,但渐渐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奉命出使赵国。但苏秦害怕秦国会趁着他商谈合纵大事时贸然出兵,坏了好事,便想到让张仪前往秦国,稳住秦君。于是苏秦派人引诱张仪前往赵国见自己,又故意闭门不见,激怒张仪。

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苏秦见张仪去往秦国,对手下说道:“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于是在苏秦派去的人一路隐藏身份护送和帮助之下,张仪得以面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安顿好后,苏秦派去的人向他辞别,这才说出是苏秦“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张仪在秦国做了相后,便写了一道檄文给当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这番气势汹汹的豪言,可谓张仪向曾经结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战,不久,张仪便得到了机会。

秦国想要征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联盟,双方合力的话秦国占不到便宜,于是秦王派出张仪面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张仪说道:“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贪图小利,听说和齐绝交就能换来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并将楚国相印赏赐给张仪。为了向秦国表示自己与齐国断交的决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骂齐王。

然而,楚国与齐国绝交后,秦国马上就和齐国组成了联盟,楚国则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时,张仪则装傻道:“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王当然是勃然大怒,发兵攻打秦国,但没了齐国作为盟友,楚军被秦军痛击而大败。

这之后,张仪又四处奔走,将各国的合纵破坏,改为各自和秦国交好的连横。然而,在张仪成功游说诸国,准备回到秦国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听从大臣们对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的评论,不愿重用他。

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他是魏国贵族的后裔。谋略才智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什么水平,毕竟古代能成为纵横家的人物,没有几个,个个都能拿出响当当的经历吓死你。虽然纵横家的历史很短,但是还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到现在他们的政治外交手段也在被现代人学习着。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给了张仪很高的评价,让山东诸侯连横亲秦,化解六国合纵联盟。不少人都佩服他的谋略,确实,他的确算的一代英才。但是咱们今天说点不一样的,张仪这个人智商高论智商高,但是为人确实损了的,这个评价不褒不贬,只是让各位更好理解。

无论是挤走公孙衍,还是中伤陈轸,亦或者暗害樗里疾,他没有多少事是光明磊落的。但是大家也不能完全去否定他,毕竟当时时局混乱,人人自保,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使些小计谋,耍点小手段,也都算不得什么。

最要命的一件损事,估计就是忽悠楚王吧。当时张仪要实行连横,就必须把齐楚联盟分开,于是就一肚子坏水跑到楚国了,到了楚王面前就是一通忽悠,明面希望秦国结盟,实际上就是要齐楚联盟解散,不仅如此,还忽悠楚王说秦王要拿秦国要拿六百里给楚国当谢礼,这糖衣炮弹的谁架得住,楚王美滋滋的就同意了。

楚王傻了吧唧就和齐国断了交,失去了强大的保护伞,还美美的叫逢侯丑跟着张仪去接收土地。到了秦国,张嘴就变了卦,六百里地生生变成六里,可以说是,相当损了,可以说张仪这种操作,间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无论是张仪,还是司马错的建议

目的都是想让秦国称王天下

张仪的意见成效快,能直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不利于稳固,会四面树敌

司马错的建议是悄咪咪的多得些实惠壮大自己,先不要把自己弄成众矢之的,王业徐缓图之。朱元璋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怕是从这里学的。

张仪与司马错的建议都非常有见地,只是两相比较,司马错考虑的更加全面,不仅考虑了如何得天下、也考虑到了如何守天下。因此才会成为更优解。

随着近来荧屏上战国题材电视剧的热播,那理不清关系的时代也渐渐被世人识得,特别是在《大秦帝国》和《芈月传》中,众多风云人物也从故纸堆中立体了起来,其中,张仪的形象尤为突出。

《大秦帝国》中扮演张仪的是喻恩泰,一位我很喜欢演员,他的出名好像是缘自于《武林外传》,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书生,对这类搞笑的剧作我是不会看的,我认识他是在《中华好诗词》的综艺节目,他的博学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仪的传奇加上喻恩泰的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不仅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展现在人们面前,还将张仪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中,以七国为舞台,腾挪跳跃,长袖善舞,将他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为历代所追捧,他们的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七国的神经,“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有此等人物操控朝局,左右天下,使战国时代精彩纷呈,好戏连台。

对张仪的评价,秦相李斯是相当高的,言“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但是,历代对他也是异音多多,唐代诗人徐夤就曾写诗表述了他对张仪的看法:

“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对其逞口舌之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骗天下的言行很是不齿,直接将他比作令人恶心的苍蝇,这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对张仪的看法。

张仪据说是魏国的贵族之后,家族早年也富贵过,但到了张仪之时,早已败落,居家耕读为计,很是贫困。

他肯定是个聪颖之人,且异常刻苦,在典故中有着一则故事,名为“张仪折竹”,说他年轻时替人抄书,看见好词妙句便写在大腿上,回家后折竹刻写,久而成册,所以,这个典故反映了早年张仪的困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从其学纵横捭阖之术,但这鬼谷子是个谜一般的人物,几同神人无异,战国时的精英们似乎都出其门下,这个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正史或野史都从其说,尽管我很是怀疑,苦无证据反驳,只能权信之。

张仪的事迹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但从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遗址中发现的帛书中,其中反映的很多事实同《史记》相悖,从司马迁采信的《战国策》中的记述来看,无疑是有着很多的漏洞及矛盾之处,所以,《史记》中对张仪的描写,可信度不是很高的。

七国之争,乱象丛生,而合纵连横是其主旋律,诸侯间为生存和发展的争斗,为张仪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

战国贵族多养士,张仪作为一位有才之人,可能首先被楚国的相国赏识,他遂投其门下,但其他人对他并不买账,很瞧不起他,于是在一次宴席上,污蔑他偷了东西,并将其暴打一顿后赶了出来。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被人抬回家的他顾不得其他,昏昏的只是问其妻,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得知完好后,便放心了,对他来说,舌头在,富贵便在,作为一超级辩士,这是最为关键之处。

屡败屡战,不弃不馁,后来的他果然为秦王所赏识,一路升迁,他对秦国也是投桃报李,忠心耿耿,建言献计,以“连横”计迫韩魏来朝,并不失时机的对楚国施压,大棒和胡萝卜交替上阵,使楚国吃尽了苦头。

后世对张仪的不齿缘自于对楚国的欺骗,以六百里地的小利,引诱楚国君放弃“合纵”,后来是连这也赖掉,最后竟然还骗得楚王入秦,身死异乡。

就这点来看,张仪实在是小人作为,勾引、无赖、利诱一通的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但俱是让人瞧不起的“阴招”,极尽无耻之能,这也难怪后世将其赶出君子之列。

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口齿之能以及睿智之极,而且他还有敢于担当及勇赴死地的大无畏精神,在将楚国一通地欺骗和耍弄之后,还能自告奋勇的去楚国,同他相比,那后世诸葛亮去东吴哭周瑜,实在只能算作小巫了。

后世瞧不起张仪其实还有一个因素,这便是同屈原的对决,屈原作为中华历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所作《楚辞》被万人膜拜,其行吟荒泽畔,自沉汨罗江的壮举,历代都被歌颂和景仰。

屈原的口才也是极品,他曾作为楚国的使臣,去齐国游说,但是,在那个只图利益的时代,如他这样一身充满了文学的忧郁气质,正色立庙堂的君子,又岂是如张仪这般狡诈之人的对手。

张仪和屈原没有直接面对面的对决,张仪两次来楚国玩弄楚君时,屈原都恰好出使齐国去了,他明知张仪是一个为达目的而全无道德可讲之人,竭力劝说楚君不要听信张仪的蛊惑,但无奈,在楚君的昏庸和一帮佞臣的夹击下而落败。

战国是张仪这类辩士纵横的世界,而不是屈原这样君子正色君子的舞台,楚国的贵族政治体制,人才匮乏,注定了其眼光短浅,没有大格局,最终将一把好牌打得个稀烂。

对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孟子》中的评价较为中肯,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个评价也适用于张仪。

纵横家心怀机诈权谋,口含巧舌如簧,活动于政治舞台,他们的主张一旦被采纳,各国的关系就可能发生变动,往大了说,确实事关一国兴衰。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但人们对苏秦的评价往往要好过于张仪。实际从本质上讲,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无非在实现的手法上各有千秋,张仪的手法在人们看来过于“小人”做法。这一点,与李斯有点相像,以至于他们的口碑都打了折扣。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与苏秦都是鬼谷的学生,两人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苏秦学成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以图发展,最后在燕国谋到了职位,他说服燕昭王听从了他的合纵战略,之后游说六国,成功实现合纵抗秦,并且他还被委任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八面威风。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