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十朝代 > 第四十五章纵横家~大丈夫——张仪

第四十五章纵横家~大丈夫——张仪(2 / 2)

苏秦的战略也相当成功,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但当时苏秦也怕秦国反击,为了守住他的合纵计划,他需要有个人来入秦,并能为他所用,以此阻止秦国的反击。

苏秦想到的这个人就是张仪,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的才智远高于他。如果让张仪入秦,他的合纵计划一定能守得住。

但是,他比较了解张仪,如果正面说,张仪未必去,所以,苏秦用了激将法,迫使张仪入秦,自己只要暗中帮助即可。

主意一定,苏秦就先找了个人去劝导张仪,让他主动来投自己。张仪混得并不如意,于是,便到赵国去见苏秦。

苏秦又故意摆架子,不仅推迟出来见张仪,而且在见到他后还故意奚落他,说他如此穷困落魄,此处也不能留你。

张仪自感受辱,于是就想报复苏秦,而要报复苏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赵国陷入困境,因为当时苏秦在赵国封侯,名声显赫。

张仪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经过一番上下打点,终于见到了秦惠王,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智被拜为客卿,参与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苏秦的舍人看到张仪大功告成,于是便把苏秦的激将之法,以及暗中帮助他的事都告诉了张仪。张仪恍然大悟,并保证说,苏君在位时,他绝不敢破坏合纵。

对于以上《史记》中的记载也有争议,根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资料推测,苏秦被车裂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则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要晚死25年左右。所以,他们两不可能形成对手,张仪当时的对手主要是公孙衍和陈轸。

但不管苏秦与张仪的关系到底如何?张仪的确是进入了秦国,也见到秦王,并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也向秦王提出了他的连横策略,以此攻破六国的“合纵”联盟。

说到合纵与连横,只是相对于当时六国而言的。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秦在西,齐在东,韩魏居中。

马凌之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站起来了。这样,秦、齐都有了扩大地盘的需求,图谋向中原地区扩张。

处于东西二强夹击之下的韩、赵、魏三国,再加上北燕、南楚,为了自存,联合起来,东向抗齐或西向抗秦,称之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从而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之为连横,也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但是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战国晚期,乐毅破齐后,齐国便一蹶不振;赵国经长平之战后,也被严重削弱。这样一来,秦国就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权。

所以,合纵连横政策也有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被称为合纵;若秦联合东方一国攻打其他诸侯国,则称为连横。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对当时各国形势了如指掌,且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还能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的说客,就应时而生了,这一批说客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纵横家”,其中苏秦和张仪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张仪最大的功绩是在对天下大势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以天才之辩才及大无畏的勇气,在国与国之间腾挪,纵横捭阖,刀锋上跳舞,为秦国营造出一个最佳的“国际环境”,帮助秦国实现了“东进”之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仪可以说是优秀外交家的鼻祖,更是一位心理学家的先驱,虽然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作为被后世诟病,但如果放在那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的时代来看,倒也无甚可指责之处。

在《战国策》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张仪虽然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却也有失误,最为明显的是在伐蜀还是攻韩的决策上,他是败给了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他是主张攻韩,但在一番争论后,秦惠文王最终决定是伐蜀,历史证明,司马错是正确的。

秦惠文王也是敢用人,明知司马错和张仪二人在决策上不同,却让二人一起,乘巴蜀两国互攻之际,借着当时苴国的国君请其相助之机,一举将巴蜀灭国,当然,那苴国也不复存在,这为秦国提供了稳固的大后方,也使后来长平之战的胜利,有了最为重要的军需保障。

就这点来看,张仪还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他没有像后世很多文士不同,与自己不同方略之人共事时,极尽牵制肘掣之事;相反,他作为副手,全力协助主将司马错,走金牛,战葭萌,最终将巴蜀之地尽收于泰国。

在战国这个“有奶就是娘”,纲常败坏,国家概念很是模糊的时代,很多人都是奔走四方,朝秦暮楚,全无为哪个国家效忠的意识,有的只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唯有张仪,至始至终地对秦国忠心耿耿,一以贯之。

张仪最后是死在了魏国,当时的秦武王一心崇尚武力,对凭口才横行天下的张仪很看不起,而那些对张仪受宠心怀不满的大臣们也趁机进谗言,于是,张仪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也知道,是到了应该离开的时候了。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抱着效忠秦国的初心,亦是为了自保,主动要求去自己的母国,去魏国为相,行离间之计,将诈术进行到底。

如张仪这时已失势之人,各国对他已是恨之入骨,特别是齐国,直欲寝其皮,食其肉;唯有魏国还对他有些好感,而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必定会遭到攻打。

而张仪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齐魏两国相互撕扯,抽身不得之时,让秦国乘机攻打韩国,猎取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天不假年,他在为相魏国一年后便离世了。

在秦统一全国的漫长过程中,文人中有三位贡献最大,商鞅的改革变法,范睢的远交近攻,而中间夹着的便是这张仪,他用自己的智慧,搅得天下大乱,每一次出使都完成任务,每一次出策,都使秦国获得利益,而天下大局在他的掌控下,向着有利于秦国的方向不断地向前。

文能玩各国诸侯于股掌,武能开疆拓土收巴蜀,虽然张仪因中伤争宠,不讲信义,狡诈阴毒,哄瞒欺骗等而为人所不齿,但他为秦国一统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智慧和勇气后世几无人能出其右,就这点来说,他不失为一代之英杰。

而秦武王为何会讨厌张仪,要将他赶出秦国呢?这还是跟张仪的作风问题有关。在秦国被六国联盟压迫得厉害的时候,像张仪那样不要脸的外交办法确实卓有成效。

但是现在秦国局势好转,张仪的作风就有问题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试想上层官员全在耍滑头,不讲信用,下层百姓怎么去执行商鞅定下来的秦法呢。张仪伤害到了秦国的立国根基,所以他必须走。

好聚好散吧,张仪和秦国相识一场,在彼此最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走了过来,但是该散了呀。

不是卸磨杀驴,不是见异思迁,只是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了。

点到为止,一切刚好。

张仪明白这些,所以率性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余生。

最好的相伴就是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相遇,在彼此为难的时候再见。

离别不要闹得那么难看,我们都会变得更好的。

秦国会一直记得张仪,民间巷陌还会偶尔说起张仪的逸闻趣事。

而张仪又未尝不会,在白发垂落酒杯的一个下午,想起了自己在秦国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日子。

那不就够了。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张仪的母国是魏国,生长在一个叫做安邑张仪村的地方,他的家族曾经是魏国的贵族,他算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是家族没落之后,张仪的生活过得十分贫穷。为了在那个形势混乱的时代活下去,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张仪拜鬼谷子为师,学习了纵横捭阖之术。和他是师兄弟的人就是苏秦。

张仪出师后就求见了魏惠王,希望他能够给自己一个职位,可是魏惠王听了张仪的游说后并不心动。张仪求职不成,十分苦恼。此时却收到了苏秦的人的劝说,让张仪去投奔苏秦,苏秦看在同门情谊上,一定会重用你的。张仪觉得有道理,就开始赶往赵国去见苏秦。其实这完全就是苏秦的计策,他在赵肃侯的手下做事,为赵肃侯提出了合纵抗秦的策略。但是秦国会如何行动他也料不准,需要一个有能力得到秦惠王重视的人在秦国去。想来想去也只有师门的张仪最合适,于是就派人劝说张仪归顺自己。

张仪来到赵国却受到苏秦的故意侮辱,于是生气的前往秦国去谋职,想借助秦国消灭赵国,报苏秦的侮辱之恨。可是后来张仪的恩人告诉他,苏秦是故意激怒张仪,好让张仪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的。张仪于是对苏秦的能力感到十分佩服。

苏秦虽然厉害,但是张仪也不弱。到了秦国,张仪很快就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成为秦国客卿。秦惠王愿意和张仪一起商讨统一六国的计策,显然是很信任和器重张仪的。张仪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连横”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地处战国七雄中的最西边,虽然居于关中四塞之地,有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但是秦国人口不足却是一个明显的劣势。要知道人口可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所在。商鞅变法后,秦国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让自己国家的人口激增。而其他六国看着秦国强大起来,都忌惮秦国的发展,于是合成了“合纵”之势,南北纵横的联合起来,准备一起对抗秦国,这对秦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坏的消息。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张仪是一位周旋在六国之中“拆台”的高手,他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那就是逐步瓦解六国的政治军事实力,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为此,他就要破坏和瓦解这种合纵联盟,因而提出了联合秦国以东的各国,对抗南北的合纵。

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就记载了张仪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合纵联盟,而促成了连横势力的。张仪辅佐秦惠王,受到秦惠王的重用,逐渐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出使各国后,先是拉来了魏王这个大头,然后又欺骗楚王和齐国绝交,使得齐国、赵国、燕国三个国家叛出合纵转而连横亲秦。张仪为秦国谋得的这些连横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秦国和各国的关系,也粉碎了一部分秦国的敌人。

在纵观天下大势的时候,张仪根据各国的情况判断出秦惠王就是战国众诸侯国王中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张仪才愿意紧跟这位最具实力的君主。从一开始,张仪就站队明确,看清了天下的局势,也看到了几百年后秦国的强大统一的局面。

秦惠王死后,张仪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这位君主一点也不喜欢张仪,于是张仪只能回到魏国寻求庇护。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也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只有一年有余就死在了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

秦惠王去世后,张仪在秦国失去了政治舞台。他为人不好,也没有人为他说话。比如,在当时与他共事的秦国名臣有陈轸、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等人。

张仪为了排挤陈轸,说他暗中通楚,诬陷陈轸出卖国情,最终逼走了陈轸。张仪和公孙衍是老乡,但也同样以卑劣的手段将其逼走。樗里疾和甘茂也一样对他没好感。

司马迁说他是“倾危之士”,评价也没什么不对。所以,在秦武王即位后,他受到了群臣群起而攻之,说他没有诚信可言,左右卖国,如果仍留用他为相国,秦王就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在秦国众臣诋毁他的同时,齐国也落井下石,特派使者来责备张仪。内攻外扰,大有不杀张仪誓不罢休之势。张仪顿感恐惧,于是,他想了一个脱身之计,就跑到魏国去了。

结果,他一到魏国,齐国就来攻打魏国。这也是张仪意料之中的事,他出走时对秦武王也是这么说的。

他说只要齐、魏两国一开战,秦国就乘机讨伐韩国,然后进入三川,出兵函谷关不用进攻其国家,只要逼近周京,周天子肯定吓得都会把所有祭哭交给秦王,到那时,秦武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帝王之业也就成了。秦武王居然信了,还出动了三十辆兵车,特意把张仪送到了魏国。不得不说,张仪的嘴的确厉害。

魏襄王看到齐国来攻,十分害怕。张仪和他说不用怕,他有退兵之策。他让自己的门客先到楚国,然后借用楚国的使臣前往齐国做说客。

使臣到了齐国,便把张仪和秦武王所说的计谋,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和齐王说了,齐王听了恍然大悟,故撤兵。

张仪用了一个连环计脱身,也再现了他的连横之策,的确是很有智慧。难怪他早年在楚国被鞭笞后,回去问妻子,问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妻曰在,他说,只要舌头在,这就够了。

他的一生,最大的资本就是“喉舌”,这也是所有纵横家们的资本。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为相一年后去世。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