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集 茶道(1 / 2)

 虽然石田三成今年才十四岁,但已经对茶道颇有了解。蓬莱的男人早熟,14岁已经懂得不少事了。在石田三成的讲解下,明智光秀对茶道有了不少了解。这天,为了学习茶道的方便,他特意到大和国多闻城的城下町——柳生町,购买了一些茶器和一些茶道方面的书籍。

大和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的国度,目前掌握在三好家手中。柳生町是一个商贾流通的大町,这里不但有蓬莱著名剑术家柳生宗严的道场,著名艺术家海北友松的画舫,还有著名茶艺师细川山斋的茶室。

花了30贯钱请细川山斋讲解了一天,明智光秀开始对茶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蓬莱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苍陆的饮茶习俗就传入蓬莱,到了宋代,蓬莱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蓬莱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蓬莱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蓬莱“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蓬莱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蓬莱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蓬莱,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蓬莱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蓬莱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蓬莱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苍陆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蓬莱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后世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蓬莱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蓬莱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蓬莱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蓬莱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最新小说: 武帝重生 权游中的超人 长生:我摸了系统的鱼 签到千年的我只想逍遥人间 圣庭时代,开局推演神话天网 最强孝心系统 我老婆是千面狐妖 一碗茶的岁月 再续前世情缘 剑月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