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超连连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的笑容。
“吴兄,你儿子年纪不小了,我说的很直白,入学的时间太晚了一些。”
“半年时间,若是你的儿子达不到要求,那就不要留在学堂,还是回家去种地。”
。。。
自始至终,况先生没有对着吴帆徽开口说话,甚至没有询问其基本的情况。
吴帆徽当然不会主动开口,特别是想到磕头拜师的事宜就反感,前世近四十年,除开给过世之人磕头,其他时候就没有跪过,穿越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要给和自己的心理年龄差不多、甚至是远不如自己心理素质过硬的人磕头,内心实在纠结。
况先生的话语,吴帆徽听的很清楚,玄外之音也完全明白,说到底,他吴帆徽不过是一个寄读的学生,算不上吴氏学堂正式的学生,也没有真正的拜师,而且读书的过程之中,得不到很多的教授,绝大部分都要自己努力,半年之后况先生会考校,若是考校不合格,那就清理出学堂,吴氏学堂从未出现吴帆徽这个学生。
在这期间,吴帆徽还是学堂里面的义工,负责打扫卫生,烧茶递水等等。
这肯定是年龄的原因,一般进入学堂读书之人,大都五岁到六岁的小孩,十三岁才发蒙的非常稀罕,若是没有特殊的能力,金榜题名的机会渺茫。
任何一个塾师,都想着桃李满天下,明朝更是如此,明末这样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巅峰。
或许况先生认为,吴帆徽进入到学堂读书,无非就是想着能够识文断字,将来到某个商铺去做事情方便很多,本就胸无大志,如此情况之下,还是不要收下这个学生为好。
吴帆徽的住宿地点,在祠堂最里面,一间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面仅仅就是一张木床,其余什么东西都没有。
吴庆超大概也没有想到。
这预示着吴帆徽不可能马上就住在祠堂,还要回家去拿不少的东西。
申时,吴庆超和吴帆徽离开县城,赶回家去。
一路上两人走的很快,没有谁开口说话,早上到县城来的兴奋劲,消失的无隐无踪。
走到村口的时候,吴庆超看了看吴帆徽,终于开口了。
“帆徽,读书的事情,尽力就可以了。”
不知道为什么,吴帆徽突然有了一种冲动。
“爹,你放心,我一定会取得功名。”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