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 第531章 梦回二 真话 一

第531章 梦回二 真话 一(1 / 2)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回目的名字不说内容,仅念起来都显得相当大气,(外人注:是有曹雪芹的气势在)

““【甲戌: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这个极象曹雪芹的创作笔记!当然也兼是“义务教文”,

红楼梦如此庞大复杂的架构,如何能从一开始的“无”中生“有”,则“冷中出热”恐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冷子兴取姓叫“冷”,恐怕也就是此意,

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这极象曹批,也说明曹雪芹义务教文也是有些不遗余力的,当然也说明当时的文风堕落腌臜甚至垃圾到何等程度了!

““【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故又怕闲文赘累,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这个也极象曹雪芹的创作和义务教文笔记!

即如“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以及抨击的“死板拮据之笔”,以及“怕闲文赘累”,更有“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更是直接揭示曹雪芹如此写法的核心目的!这几乎只有创作者本身才能如此清晰明了,几乎一字不差地将所有创作心思在这里写出!(XX注:那这个评百分之百是曹雪芹批的了?(外人注:几乎百分之百!))

““【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燃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究竟此玉原应出自钗黛目中,方有照应。今预从子兴口中说出,实虽写而却未写。观其后文,可知此一回则是虚敲傍击之文,笔则是反逆隐曲之笔。】”这个更象是眼明心亮的看官对曹雪芹如此写法的自己的理解,虽然稍显罗嗦,但仍然写得仔细,而且这一段更象是看了前面的曹批后再批的,

““【蒙: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这里又出来“龙象力”,几乎也可以间接证明至少大部分蒙批是一个人作出的,而这评在前批的基础上水准再次降低,即由曹批到可能是“大家批”再到蒙批,很明显水准是呈明显的阶梯状下降的,

““诗云:【甲戌双行夹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这里也是有些乱评,又在乱叫“妙极”,什么叫“只此一诗”便“妙极”!那其他不用看了?更何况这诗哪里就到“妙极”的程度了,而且又道什么“雪芹平生所长”,好象和曹雪芹蛮“熟”,这几乎是脂批的极其标准的嘴脸!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甲戌眉批:故用冷子兴演说。】”姓“冷”的另一种含义,即除了冷中生热外,这冷又单独作“冷眼旁观”解,但是冷子兴说的话也只能作部分参考,因此,此诗的不是“妙不妙极”的问题,而是到底是不是能称“妙”的问题!

当然,如果这里面内含所谓当时社会局面只有旁观冷眼人更清晰的“意思”,那这诗便是有些“大”,但曹雪芹不大会类似“无厘头”的以这样一句诗来包含如此“重大”的意思!否则,便会陷入装模作样以及吹牛意淫的路子,(外人注:哈哈,世人中有人好这个的!)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这“陪笑启问”与封肃对甄士隐的态度恐怕形成鲜明对比,这其中也是曹雪芹几乎每字每词除了实录外,都有其或多或少的其余含义的,

““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甲戌侧批:一丝不乱。】”这个“只嚷”却也很传神,即新官上任,其手下自然也很“神气”,

““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这里借封肃同时表明时间,

““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甲戌侧批:点睛妙笔。】”这里道是点睛“妙”笔仍然夸大其辞,是脂批的可能性更大,

““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显然这些公差也不知道贾雨村到底是何意,贾雨村自然也肯定不会让公差得知自己是受了甄士隐的恩,以及自己最终目的是要娶娇杏的(外人注:哈哈,是的,这一点贾雨村内心有底明白得很!),

““那天约二更时,只见封肃方回来,欢天喜地。”什么事能让封肃“欢天喜地”,这“欢天喜地”所包含的讽刺便是明显和强烈的!

““【甲戌侧批:出自封肃口内,便省却多少闲文。】”这也是比较到位的评述,即曹雪芹写情节的一个甚至是重要特征就是往往借他人之口将事情简洁而更活灵活现地道出!

““众人忙问端的。他乃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假话”紧接着“胡诌”,还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禁的,但曹雪芹显然是以此在进行掩饰,

““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甲戌侧批:侥幸也。托言当日丫头回顾,故有今日,亦不过偶然侥幸耳,非真实得尘中英杰也。非近日小说中满纸红拂紫烟之可比。”这里又紧批当时文风,是急批的特征,

““甲戌眉批: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这里又是脂砚斋装模作样,重点自然是再次突出“脂砚斋”三字,恐怕这姓脂的(外人注:哈哈)看了之前别人的作的批,再对比一下自己的,自己都觉得有些寒碜,于是这里竟然出此“奇怪”之语!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