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介绍说董应举在天启年间就有屯田的经验,对农业管理的实际产量比较熟悉,后来又经办铸钱事务,不过因为人事原因没有完成。董应举在天启年间职务就很高,担任过工部侍郎和户部侍郎,这次他来了以后崇祯直接任命他为户部尚书。原来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给他腾位置降为户部侍郎了,毕自严在大的方向政策上没有什么见解,能力算不上出色,只是处理一些琐碎杂事上还能胜任,就让他当董应举的副手。</p>
粮食问题现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商业税可以加上去,增加很多朝廷的财产收入,但是如果粮食产量不能保证供应,连年天灾才刚刚从陕西开始,如果无法调运足够的粮食赈灾,无论保证军队足够的军粮供应,收上来再多的粮食也没有用。</p>
之前崇祯会见董应举时董应举已经介绍了他在天启年间屯田的事情,说了屯田过程、粮食产量、成本和利润相关问题,崇祯已经有了一些思路,并且已经在屯田问题上和董应举达成了初步共识。</p>
如果是战乱频繁的三国,或者元末明初的时候,这种社会环境下地广人稀,民间劳动力缺乏,大量青壮都被招募进入军队中,让军队屯田,士兵自己承担种田收获粮食的任务还是有利可图的。可是明朝到现在,虽然和后金作战多年,战区也是在辽东,内地民间并不缺乏劳动力,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开发,已经没有了多少无主荒地,国家组织屯田效率很低,从农业获得收入不如直接加税。</p>
原先商业税可以忽略不计,利润又极高,农业税根本加不上去。如果加农业税,会有很多人弃农从商,剩下的农民平均要承担的农业税等于又增加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弃农从商,造成恶性循环,就会使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崩溃。现在商业税已经增加并且逐渐铺开了,增加农业税的条件也成熟了,之前从董应举介绍的屯田情况里崇祯已经对农业税收入有了大致的初步估算。</p>
董应举在天启年间奉旨屯田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安置从辽东逃到内地的难民。本来是朝廷下令屯田,地方上有许多闲置不缴纳赋税的田地,地方官理应响应朝廷号召,贡献这些土地来给朝廷用于屯田,可是地方官根本不愿提供土地,只能买地屯田,还被地方官各种刁难,卖地卖仓库的人还会被地方官说成投献,杖责相关人员,对这种现象董应举相当气愤,看来有些地方的官员也和刘宗周黄道周等人那样,把抵制朝廷政策当成习惯性的风骨洋洋自得了。</p>
屯田开展艰难,只能买地屯田,不过已经开发好的肥沃的好田价格太高,朝廷拨的经费不够,只能买最差的贫瘠荒田。本来是为了安置辽民,可是辽民都不愿种田,只能又雇佣佃农来种,还补贴上种子、耕牛和工食钱,靠水边的水田还要另外雇人开河治闸,在屯种的地方还要建造相应的农房、仓库、行台和屯官的官署住宅。</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