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冷清的街道此时已热闹了起来,杨念宗握着铜钱穿过人群,直向一个摆着蒸笼的摊子走了过去,向摊主问明价钱后,一连买了四个馒头,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大嚼起来。^^看了又看小说网^看了又看小说网^^
一口气将馒头吃完后,杨念宗又向那个和善的摊主老伯要了碗水喝下去,然后大大地舒了口气。虽然只是几个破馒头下肚,但对于好几天没吃过热乎食物的杨念宗来说,这可比第一次吃海鲜大餐还要来得过瘾。
向摊主道过谢后,杨念宗便开始四处转悠,看有没有招工的地方。逛了小半个时辰后,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个十分热闹的所在,等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游人如织的地方后,他不由愣了愣,原来这个地方正是有名的“成都*祠”,他“前世”来成都旅游时也来这里玩过,只不过历经时代的变迁,这里跟他来游玩时的模样相去甚远。
*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祠”。
诸葛亮一生治武功,高风亮节,为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那些想要入朝为官的书生学子们敬仰学习的典范,所以这*祠前进进出出的人墨客络绎不绝,面对如此商机,五花八门的商贩们自然是把祠前祠后、祠左祠右能摆张桌的地儿全给占满了。
看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不禁让杨念宗心潮起伏,感慨不已,便径自在祠堂附近游览了起来。当游到祠前时,见祠门两旁有几个卖字画的老学究,他脑顿时一亮,一个可以赚点钱的法子在脑迅速成型。当下便也不顾那些衣冠楚楚的“骚客”们厌恶的神色,大步挤到了一张字画摊前,对那个同样满脸透着厌恶神色的老学究说道:“老……先生,我……在下想借你笔墨写一首诗,等卖了钱,咱俩五五分账如何?”见那老学究一脸厌恶不屑的神色,杨念宗差点就直呼他老头了,不过他还没忘记自己现在是有求于人,便及时改了过来。
等杨念宗说完后,旁边那些听到的游客们顿时发出一片嘲笑之声,一个尖酸刻薄的声音揶揄道:“要是乞丐都能作诗,那母猪不都能上树了?”由于杨念宗刚才说话的嗓门不小,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围过来看热闹,待听到那个尖酸嗓音说的话后,围观的人群不由哄笑了起来。
杨念宗闻言恼怒地扭头向后瞪了一眼道:“谁说我是乞丐的?我作的诗要比你们这帮酸儒强上百倍。”
围观之人虽然被骂成了“酸儒”,但杨念宗高大威武,这些“酸儒”们倒也不敢找他的麻烦,只是纷纷嗤之以鼻,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屑之意。
这时,一把明显是故作豪爽的青涩声音在人群响起:“哈哈,老先生,你就借他笔墨一用吧,这样他会不会作诗不就立见分晓了吗?”
似曾相识的声音使得杨念宗迅速向其发源地看去,于是一道熟悉的身影便映入了眼帘。将其上下打量了一番后,杨念宗不由啧啧暗道:“化装技巧也太过敷衍了,只要稍加留心便满是破绽,这小姑娘有点意思。”
小乞丐“孤傲”地站在人群之,宛如鹤立鸡群——由于半径三米之内无人想要靠近,所以她想不“孤傲”也不行,望向杨念宗的目光包含了疑惑、恼怒、好奇等诸多复杂的情绪。而周遭的游客们看着“台上台下”这一大一小的两个乞丐,却都是眉头大皱,怎么今天遇到的乞丐个性都如此地张扬呢?
就在杨念宗和小乞丐大眼对小眼时,那个老学究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唤了杨念宗一声,将笔墨纸张借给了他。
杨念宗接过来后,定了定神,用水平有限的“狂草”写下了一首《蜀相》。他家是武学世家,解放以后,世世代代都是靠开武馆为生,家族里还保持着许多古风古韵。受此影响,杨念宗也学过些古体书法,虽然水平有限,但字儿起码还算是会写。
看着自己的杰作,杨念宗很是得意,虽然这字儿写的着时有限得紧,但就凭这首堂堂诗圣所作的千古名诗,难道还怕镇不住那帮酸儒吗?
老学究见杨念宗写完了,便满脸不屑地将纸接了过去,待得杨念宗那只有两分狂气,反倒有着八分胡来的“狂草”一映入眼帘后,更是让他立时嗤笑出声,随后便满不在乎地念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念到这里,老学究突然停住了,仔细地将诗浏览了一遍后,抬头震惊地看着杨念宗,一张嘴张得都足以塞下一个鸭蛋了。
围观众人见到老学究的神情,都不由吃了一惊,难道这个乞丐还真有些才学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