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既然指了名挑战。百年老店“叶记”绸缎铺自然接了战书。双方在广州闹市包了一间大酒楼。从三楼同时分别往下投雪纺和丝绸。要让街市中地众人亲眼见证。究竟是谁家地布料更轻。落得更慢。
围观地众人。连同“叶记”绸缎铺地掌柜。大家自然都对大清商品偏爱有加。引以为荣。认为这比试地结果。毋庸置疑将是丝绸获胜。
雪纺和丝绸飘飘忽忽。从三楼慢慢坠到二楼。然后接近街面。这个时候情势很明显了。“叶记”绸缎铺地那方丝绸要落得更快些。转眼就要接近众人头顶。
这时。叶家裹在人群里地女眷急了。开始拼命地朝那块丝绸吹气。好托住它。让它慢点坠落;先是一位女眷带头拼命地吹。后来五六位女眷和儿女们挤作一团吹得不亦乐乎。
围观的人见如此,自然也不免跟着出一份力,吹来吹去,大家拥成一团,比试自然不了了之。而街头巷尾,广州百姓大家无在不谈论这场比试,大家认为,无论如何,丝绸没有比雪纺先落地,就不算输,叶家的几位女眷虽然是女流之辈,却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灵机一动而化危机于无形,足见大清百姓,比洋人胜过百倍,大清朝的商品,自然也胜出洋货一筹。
洋人们也在谈论这件事情。他们对满街的人争先恐后地对着一块丝绸吹气的场面感到既震惊又大惑不解,所以这位洋商讲给另外一位洋商,在粤的洋商又讲给在京的洋商,在京的洋商就讲给使馆的商务参赞,参赞讲给大使,大使虚心又向总理事务衙门请教,一心想弄清楚这么一个谜团:究竟为什么会有几百名大清百姓,在大街上对着一块丝绸吹气?
结果不知怎么这话就到了太后的耳朵里,招来了这么一道谕旨。
谕旨说道:“圣人云:知耻近乎勇。经查叶家与洋人比试丝绸与雪纺之轻重,因丝绸跌落较快,叶家众人纷纷吹气托起之,使其延缓坠落,系肆意掩饰自家短处,不知羞耻。着令钦差将叶家大小,大人鞭笪二十,*童鞭打十二;使我朝民众,人人知耻而后勇,痛下苦功,奋勇争先,磨练各项技艺,将来无须行类吹气之伎俩,而能完胜洋人。”
纵使叶家听说了这飞来横祸后,到衙门里四处打点,无奈天意难违,没有人敢收钱枉法。钦差的行刑地点,仍旧选在当日雪纺和丝绸比试轻重的闹市,在几万人层层叠叠的围观下,一家七八个人,个个伏倒受笪,被打得呼天喊地,血末横飞。鞭打完毕,一个个含羞带愧,被仆人们抬回家去将养。
街头巷尾的人们对这件事情很是奇怪,因为吹几口气托起一方丝绸,对朝廷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害处,为什么要远隔几千里来鞭笪?更奇怪的是,“这件事情,怎么会传到皇上和太后耳朵里?”
有人说,这是洋人狡猾,因为总是卖不出洋布,不甘心之余,走了“鬼子六”恭亲王的路子,才出了这么道“长洋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谕旨。
也有人说,谕旨是让“人人知耻而后勇”,不如洋人的地方,就直接承认,并非要灭大清自己人的威风;谕旨不是说了么?要“奋勇争先…完胜洋人”。
还有人说:大清朝的丝绸工艺几百年来一脉相传,轻而且巧,不可能输给雪纺;当天比试,本来丝绸落得更慢,后来忽然来了一阵怪风,丝绸落得快了,也不知是不是洋人使的妖法;所以叶氏一家和围观之人才吹了那么几口气;谕旨完全不必如此大动干戈,鞭笪本朝百姓,“令亲者痛而仇者快”;本城百姓,应该联名申诉,替叶家和那块丝绸洗刷冤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