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十一月,刘宏卧病,不能理政,政事由此全决于大将军与太子辨。().张让等暂时依附刘辨,实则暗藏韬晦。两方势力在明,一方势力在暗,三方势力角逐朝堂,东汉政局更加动荡不安。
一日,太子太傅荀爽检举大将军何进府门人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刘辨遂奏请刘宏削减大将军食邑六千户。何进由此暗恨荀爽。
又一日,荀爽于朝议时奏请加太尉马日磾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大将军何进劳苦功高,特赐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又称大将军年事已高,不须过分操劳,宜独参军务,尚书台之事可交与太尉分担。实为明升暗降,可惜百官多不支持,此议未能通过。何进于是愈恨荀爽。
同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太尉马日磾又奏请大将军督率五校、三河之兵往讨之。何进党羽曰:“大将军乃国之干城,岂可亲身涉险,出此议者当诛也!”乃以皇甫嵩为右将军,督率前将军董卓各领二万兵救援陈仓。何进亦始恨马日磾。
太尉马日磾又奏称司隶兵多,民不堪重荷,建议裁撤北军五校,只以西园八校镇守京师。此议最终又为何进党羽所阻。
何进亦以助军右校尉徐晃、助军左校尉黄忠讨贼不力,奏请罢二人之职,押解京师。张让、赵忠、荀爽、马日磾等反对乃止。
中平六年二月,皇甫嵩大破王国于陈仓,遂班师回朝,董卓得何进矫诏,借口助助军右校尉徐晃讨白波贼,率众屯河东。荀爽奏请召董卓入朝为太仆卿,董卓得何进密令,拒不奉行。
三月,下军校尉鲍鸿得何进之令开赴青州,时助军右校尉黄忠正在青、徐剿讨黄巾,鲍鸿名为助黄忠讨贼,实则欲在黄忠出营迎接时,将其斩杀。不料黄忠早得刘辨密令,将计就计,反将鲍鸿枭首,兼并其众。何进大怒,再次奏请调黄忠回京,并欲以擅杀大臣之罪治黄忠之罪,荀爽、马日磾等据理力争,并领出在场军士作证,乃是鲍鸿先欲杀黄忠,黄忠为求自保,失手斩杀鲍鸿。何进哑言。
……
东汉的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早已剑拔弩张。
由于鲍鸿已死,西园八校尉空出一个名额来,刘辨与何进皆想占据此一职位,于是又引发了新一轮朝堂之争。
“今鲍鸿已死,下军校尉一职不可闲置,本大将军欲以都官从事鲍恢继任下军校尉。诸位以为如何?”何进于朝堂上嚣张的讲到,全然不把刘辨放在眼中。
自刘宏卧病以来,何进一日比一日嚣张,朝堂之上,着靴持剑,全无礼仪,又自于阶下设下一座,俨然以辅政大臣自居。须知那日荀爽上书欲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荣宠换下何进录尚书事的职权并未在朝议上通过,何进此举如同篡逆。
“大胆何进!今天子虽龙体抱恙,尚有太子监国,汝乃何人,封赏官吏之事竟敢擅专?”荀爽怒斥道。
“大将军乃国之柱石,此国家危难之时,行便宜之权有何不可?且大将军一心为国,荀大人言语太过!”何进尚未答话,其党羽闵贡、张章等纷纷叫嚣。
“国家大事尚有太子决断,即便要行便宜之权,又哪轮得到你何进?”荀爽性格刚毅,倔强不屈,于朝堂上与何进相争者,最激烈的莫过于他。
“太子尚且年幼,恐怕是未来的太傅大人想行那便宜之权吧?”阴测测的声音却是来自司空丁宫。
“你……”荀爽虽博学多才,但并不长于诡辩,被人冤枉直气得浑身颤抖。
“荀大人即便行便宜之权又如何?荀大人满腹经纶,身怀济世之才,总比某些靠花钱买得官做的人要强得多吧!”却是太尉马日磾替荀爽解围,继而续道:“下军校尉一职太子殿下心中亦必有人选,且听太子殿下道来。”
刘辨这几个月对的吵闹早已司空见惯,故而尚属平静,此时听得马日磾之言,遂道:“骑都尉、北平太守公孙瓒去岁于石门大破张纯,可见颇敏于军事,可以继任下军校尉。”
“殿下言之有理,公孙瓒素与胡人作战,功勋卓著,臣附议。”荀爽躬身对刘辨拜道。忠于皇室的一班臣僚也纷纷附议。
“公孙瓒不过辽西一小吏,何德何能能担此重任?”何进见刘辨的意见得到众多支持,怒道。
“公孙瓒为一小吏,那鲍恢又为何许人?”马日磾反问道。
“鲍恢与下军校尉鲍鸿合称‘二鲍’,素以以‘抗直’闻名于世,陛下亦常赞之曰‘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可见,鲍恢强公孙伯圭多矣,继任下军校尉正相宜也!”张章捻须答道,眼神颇为自得。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鲍鸿居心不良,欲擅杀功臣,鲍恢既与之齐名,必一丘之貉也,此等叛逆怎能委以大权?”马日磾倒是言语机变,颇善舌战。
见众臣争论不休,似乎难有定论,刘辨便抛下了最后的砝码,问张让、赵忠道:“张常侍、赵常侍以为如何?”
“殿下之言是也!”张让、赵忠仍与刘辨处于蜜月期,自然表示同意。
何进见张让、赵忠这两个刘宏的“父母”也赞同刘辨之意,知事不可为,遂愤然一挥袖,冷哼一声退出大殿。
于是,公孙瓒最终被任命为下军校尉,由于渔阳贼张纯已在月内被幽州牧刘虞斩首,刘辨遂诏令公孙瓒领白马义从克日来京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