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刘辨问策于贾诩,贾诩先不答,反问刘辨道:“陛下欲迅速平定诸侯,还是徐徐安定四方?”
刘辨闻言一奇,问道:“文和何意?”
贾诩答道:“诩有二策,助陛下安定天下,一策急,一策缓,不知陛下将用何策?”
“文和且一一道来。()”
“先置刘焉、刘虞、郭太等于不顾,扣住各诸侯兵马,待各州军粮运到,则令诸侯对董卓进行穷追猛打,从者则必与董卓两败俱伤,不从者则皆杀之,并其众,然后趁董卓虚弱之时,平定雍凉,接着兵不卸甲、马不卸鞍,直取两川、荆襄,然后取中原,如此,不出五年,天下定已,此为上策;另一策则放众诸侯归,各方牵制,再令各诸侯质子于洛阳,徐图天下。只是此策迁延日久,故为下策。”说完两策,贾诩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刘辨。
上策似乎很吸引人!秦统一六国只用了十年,刘邦亡秦灭楚只用了不到八年,如果自己统一天下的时间比他们更短,那么……比之秦始皇与高祖,我岂不是更胜一筹?最主要的是,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分裂,实际持续了近百年,尽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尽管有刘备的仁德信义、尽管有孙权的聪明仁智,但他们都没有实现华夏的统一,所以听到“不出五年,天下定已”的时候,刘辨脸上全是兴奋。贾诩看在眼中,却一丝失望一闪而过,导致念到下策时极为简短。
大凡武艺高强的人,往往性格鲁莽,极易轻视对手。
项羽如是、吕布如是、孙策亦如是……
而刘辨的武艺,比起这些人,恐怕,还要高出很多!
虽然刘辨似乎并不刚愎自用,虽然刘辨似乎不喜欢冲锋陷阵,虽然刘辨极重谋士的价值,但贾诩依然对刘辨有些担心。
刘辨有盖世的武勇,也有出众的谋略,更有安定天下的雄心以及容纳俊杰的胸怀。但!刘辨只是一个少年,一个容易轻狂的少年。这个年纪的人,最容易冲动,最容易蛮干,也最容易骄傲。少年得志往往并一定是好事!少年得志,容易骄傲,骄则满、满招损!因而也有一句话叫做“少年得志便猖狂”!
人生最苦少年得志,苦在骄傲,苦在原地踏步!智商再高,也抵不过一个情商!太多的赞扬,太多的虚荣,占完青春的所有时间,太年轻的你有足够的情商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吗?还是任由名利来啃蚀你的生命?
霍去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留下一世英明,却不过短短数年间,便变成一抔黄土,万世遗憾!伤仲永,幼时便能指物作诗、才华出众,长大后却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可见,幼年的得志往往成就一个失败的人生,因为他们缺少磨练,而挫折与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磨难来得早,是幸事,来得晚,一切都已经悔之不及!
刘辨才十四岁啊!
贾诩畏惧、担忧,正因为刘辨只有十四岁!
其实贾诩误会刘辨了,作为三国第一揣摩心理大师,贾诩对刘辨失算了,他其实看不懂这个少年,所以他只能以一般少年的心性来度量刘辨。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刘辨,贾诩出了出了一个问题,来试探刘辨。
“文和何必诓我,上策方为下策,下策方为上策!”刘辨高兴的神色只是瞬间就隐了进去。因为他表面上虽只有十四岁,但他其实早就过了而立之年,正是一个男人开始变得成熟稳重的年纪,而在后世被其叔暗害的那些经历,早就把刘辨变成了一个心智坚韧的人。或许“死过一次”的人,才真的能脱胎换骨。
贾诩闻言松了一口气,不过他却更疑惑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单挑击败了当世第一武将,又以弱击强,接连打败何进、董卓两大权臣,现在还众诸侯于鼓掌,怎么可能不骄傲?怎么可能不变得目空一切?
如果刘辨选择上策,贾诩就决定敲打一番,可是刘辨竟选择了下策。
贾诩不信刘辨不猖狂,又继续问道:“陛下有远盖霸王之武勇,又有强如北邙五营的精兵,麾下更聚集了那许多经纬之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平定乱世,岂不更好?”
刘辨毕竟不是贾诩、郭嘉这种专业谋士,心中“花花肠子”没有他们那么多,所以虽然奇怪以贾诩之能,怎么会献出如此拙劣之计,却并没想到贾诩是在试探自己。
难道贾诩之言并不是诓我?平定天下真有这般容易?不可能啊!难道是因为自己毕竟是穿越人士,所以看得比他远?也不应该呀!上策漏洞那么大,人称“毒士”的贾诩岂会如此无谋?
难道贾诩并未真心投效自己,故意献拙计来害我?
刘辨心思急转直下,竟开始怀疑贾诩,神情也变得有些愠怒,不耐的说道:“贾侍中莫非欲害朕?”
贾诩听到刘辨不呼自己“文和”,而称自己官位,顿时汗流浃背,却也有一丝庆幸,不敢再继续试探,急道:“微臣岂敢?上策的确为下策,只是微臣不明白陛下如何识破的?”
老狐狸,竟敢连我也调戏!刘辨心中笑骂贾诩,但也有一丝安慰,起码贾诩看来还是真心效忠自己的,暗怪自己竟生出一丝怀疑,遂温言道:“文和,莫非你以为朕真有那么猖狂,直把天下英雄视若无物呼?”
贾诩见刘辨收回怒气,也终于放松下来,此时却是真心服了刘辨,陛下聪明仁智,却也不乏稳重,看来是我多虑了。于是赶紧跪下说道:“微臣大胆试探陛下,请陛下责罚!”
刘辨疑惑道:“试探?你试探什么?”
贾诩道:“陛下以舞勺之龄建不世之功,微臣深恐陛下志得意满,小觑天下英雄,故而出言试探。如今见陛下冷静沉稳,微臣心安之下,对陛下更是拜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