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声声掷地有声的雄辩充斥着满朝文武的耳朵,他们不由的瞪大了眼睛,这陈霄,竟然有如此才华?</p>
泰宁伯李通的脸已经绿了,纵然是武将,他也能看出这篇文章的质量,想到自己无事生非,弹劾朝廷官员,估计皇帝轻饶不了自己,故而一边念诵,一边看向指使自己出头的魏国公徐辉,指望大佬拉自己一把。</p>
但魏国公哪有功夫看他……</p>
郑国公常瑁忍不住再次看了魏国公一眼:老徐,情况和你预想的不一样啊</p>
魏国公徐辉也面露凝重之色:不过如此,再让子弹飞一会……</p>
文官集团这边,右相李善长听得是又高兴有担心,高兴的是以这篇文章的成色,从此再也没人敢质疑陈霄科举作弊了,能写出这样的雄文,点个探花都是埋没人才了,估计今天朝会后,这篇文章传出,今科的状元和榜眼都得捂着脸出门……</p>
担心的是,这陈霄明显是个主战派,这不是涨将门的志气吗?</p>
与将门集团上下一心,同气连枝的情况不同,遏制武将势力蔓延,是全体文官的意志不假,但到了具体的国策之上,不同的文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这次金帐汗国发来的国书,就有很大一批年轻的官员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叫嚣着要打到漠北,封狼居胥,好好给鞑子个教训……</p>
这帮年轻的文官既不通晓排兵布阵,也不管户部有多困顿,反正打就完了……</p>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刚,但我赞同刚到底……</p>
这也是文官的特性决定的,读圣贤书的人,怎么能结党呢,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所以文官的大佬很多时候只能因势利导,没法对基层的文官如臂使指……</p>
这一点,人家将门就不一样,两位大佬坐阵中军,军令如山,手下的人让干嘛干嘛,让咬谁咬谁,这大佬当得,简直舒适。</p>
……</p>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p>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p>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p>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p>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HD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p>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p>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p>
……</p>
这一段,结束总论,分别阐述六国破灭之因,但核心还是指向一点,便是弊在赂秦,听得在场的很多低阶文官忍不住在心中暗暗叫绝,感觉都热血沸腾了。</p>
郑国公常瑁面露焦急的连连向魏国公使眼色:老徐,情况和你预想的不一样啊,还让子弹飞吗?</p>
魏国公徐辉咬牙切齿,目眦欲裂:不——过——如——此!</p>
……</p>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p>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p>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p>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p>
……</p>
呼,泰宁伯李通终于念完了手中的文章,感觉向打了一场大战般疲惫,看向陈霄的目光也多了一丝敬畏,他第一次知道,原来文人的笔下,也有如此威势,当真字字如刀,让他忍不住冷汗直冒,两股战战。</p>
文章念完了,很长时间,文武百官都沉浸在文字营造的气势之中,过了良久,右相李善长苍声叹道:“壮哉,千古雄文!”</p>
所有文官集体道:“壮哉,千古雄文”</p>
他们已经被陈霄的才华征服了,大有化身陈吹之势。</p>
郑国公常瑁失魂落魄的看了魏国公一眼:老徐,咋整?</p>
魏国公徐辉认命般两手一摊:我已中弹,爱咋咋地,以后有事烧纸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