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9年,阳春三月,正是柳絮纷飞的季节;唐古拉山的经年积雪沉寂了整整一冬后,开始缓缓消融,一条条小溪不断形成、汇集,逐渐勾勒出一条大江的轮廓,江水翻腾着,咆哮着,欢乐地奔下山去。</p>
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它来到一座名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的古城——在这里,它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士兵们都称其为“桓将军”。仿佛打招呼般,江水突然激起了小小的漩涡,漩涡急速旋转,撞到岸边,形成一朵朵浪花。</p>
桓温可无心欣赏滔滔江水,他已经58岁了,行将就木的年纪,而年少时的志向还未兑现,两次北伐,都无疾而终,整整十五年间,东晋疆土没能向前扩展一寸,而晋王朝已同他一样,也在缓缓滑入垂垂暮年。</p>
“兄长,部队集结完毕,下令吧!”桓冲一身戎装,从远处大步走来。桓冲随桓温军征战多年,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与乃兄不同,他更能以大局为重,日后为调和朝廷各族矛盾贡献颇多。</p>
“好!”桓温从沉思中醒来,“传令三军,即刻出发!”</p>
四月初一,桓温和豫州刺史袁真、冠军将军郗愔,率五万人从姑孰出发,半月后抵达汴水河畔,这时候,部将郗超就劝桓温了,“道路太远,而汴水太浅,实在不适宜水军长途奔袭。”郗超是郗鉴的孙子,还有个字写得很棒的姑父,王羲之。</p>
桓温根本就没理他,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到六月份,桓温的大军已经到达清水。这年气候不好,发生了大旱,黄河各支流普遍干涸,清水早已“清可见底”。没有水,水军就无法通行,情急之下,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挖运河。</p>
毛虎生是毛宝之子,他接到命令后,二话没有,扛起铁锹就做起了工兵,士兵们昼夜奋战,仅用了半个月,就挖通了相隔三百多里的汶水和清水。晋军继续前进,由于清水河道较窄,战舰只能单道行驶,数万人的战舰沿清水排了长达几百里。</p>
郗超又有意见了,“如此长的战线,很容易被敌军拦腰切断,届时,北伐将功亏一篑啊!”桓温拍拍胸脯,无比自信地对郗超说:“慕容恪已死,唯一能想到这点的慕容霸还不受重用,大军快速通过就是了!”大军通过运河后,这条行军路线自然成为后勤补给线,来自建业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黄河前线。</p>
清水的尽头就是滔滔黄河,只要进入黄河,晋军这条水蛇便可蛟龙出渊。为了确保以后的军粮运输,桓温又派袁真进攻谯郡和梁国,以打通水上生命线。</p>
桓温的判断很准确,燕军对晋军的行动果然没有采取任何对策,直到晋军攻下湖陆并俘虏慕容忠后,慕容评才如梦方醒,他立即派慕容厉率两万燕军,进攻湖陆。桓温对这支部队根本没放在眼里,只派檀玄迎敌。</p>
晋军士气正盛,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支燕军,主将慕容厉单枪匹马逃回邺城;与此同时,晋军前锋朱序、邓遐于临渚击败燕将傅颜。</p>
在此情况下,桓温有两条路可走:一,直接进攻邺城,听从郗超的建议,速战速决,以免夜长梦多;二,与袁真汇合,稳步前进。桓温采取了第二条。</p>
慕容暐彻底慌了手脚,急忙派慕容臧迎敌,慕容臧到前线巡视了一番,得出一个结论:这仗打不了!于是向慕容暐提出辞职,慕容暐只好派人向前秦求援。前秦懒得趟浑水,随便几句话就把使者打发了。</p>
使者回到燕国,如实向皇帝报告,慕容暐和慕容评叔侄俩大眼瞪小眼,想逃回旧都龙城避难,但被慕容霸阻止。慕容霸表示,他愿意为国一战。慕容霸与皇室的关系很僵,唯独和慕容恪关系最好。慕容恪死后,慕容霸一直在家赋闲,要不是燕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只怕要老死家中。</p>
慕容暐仿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连连表示同意。于是,派慕容霸接替慕容臧的大将军职务。即便如此,慕容暐还是不太放心,为保险起见,他向前秦派出了第二个使者。</p>
慕容暐这次开出的筹码比上次要丰厚得多,他许诺,只要秦国出兵,燕国愿意拿虎牢关以西的土地答谢秦国。虎牢关位于洛阳以东,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慕容暐能开出此价码,足可见燕国形势已经到了如何危难的境地!</p>
但苻坚仍不愿意插手,一来,他不想与东晋为敌;二来,燕国不讲信用,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