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中华秘典 > 第一百六十七章【太古时代的幻影】

第一百六十七章【太古时代的幻影】(1 / 2)

 道家与“天人关系”说

道家也是“天人关系”说的鼓吹者。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渔夫》:“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在在与儒学表现着异质特点,但在人天关系的叙述结构中,我发现了二者的类同。应当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

佛教的“天人关系”说

中国化了的佛教对“天人关系”说也有公案。

据《高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居然感动上天,于是纷纷坠落无数天花。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神话。菩提达摩及后期的禅宗领袖无不倡导的“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说,以致叫人服从了天命。至于小乘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更将人天关系直接化了。

一个按断

倘作检寻,不难在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看到“天人协调”的表述。

土地崇拜

黑格尔论及世界古代文明时,曾说:印度可以和希腊相比,而“中国是特别东方的”。“这个帝国(指中国)自己产生出来,跟外界似乎毫无关系,这是永远令人惊异的”(《历史哲学》)。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到了人所熟知的地理因素的制约:北依荒原戈壁,南接青藏高原,东濒太平洋,西连大沙漠,四面围和了一个封闭式的天然屏障。通讯条件决定了华夏先民不可能意识到“封闭圈”外的文化实体。故此先民将这块土地视为天下的中心也便不足为奇。

盘古神话便是“华夏中心”观念的产物。盘古化身,便是化身在华夏土地上。所谓土地崇拜,崇拜的乃是华夏的土地,与密西西比、伏尔加、亚马孙流域是毫无关系的。

晋公子重耳

二千六百多年前,晋公子重耳出逃,来到卫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一行人饿得头昏眼花,不得已,向野人乞食。野人把土盛入瓦罐给他们。重耳怒。谋臣赵衰说:“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有了这种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感、神秘感,便有了自然宗教。在华夏的诸自然宗教崇拜中,土地崇拜是最广泛、祭祀最盛的一个。

《礼记郊特性》:“社祭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中国的土地崇拜,土地神崇拜,社稷神、山神、河神、植物神……崇拜,一直绵延不断,迄今犹可于乡间见到香火。

思乡的主题

原始农业的自给自足性,中原农业相对于四邻僻远部族的先进性,令华夏先民固着于土地且不断强化了优越意识。人们内心深处对大地——乡土的眷恋已成心理定势和溢满观念情感的症结。文学创作,从《诗经》开始,迄于当代,可以找出多少有关“思乡”的主题!一个“叶落归根”的譬喻,又凝含了怎样的情结?这些情感的养成和诉求,与“土地崇拜”必有扯不断的瓜葛。

思乡,在本土,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

天人协调与土地崇拜

天人协调、土地崇拜,二者密不可分。土地崇拜源于天人协调,天人协调生成于土地崇拜。

正是这种精神导向、心理结构,诞育了盘古“垂死化身”、化为“五岳”、“江河”的神话。盘古神话,于是沉潜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当中国人或潇洒或豪迈地表示“与天斗、与地斗”,“天不怕,地不怕”,“地球也要抖三抖”,“会见马克思”,“视死如归”时;不做学理深究,动辄陈述“天人合一”哲学时,那心理深层,其实已然得着盘古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暗示。

最新小说: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