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此,李子木想起了大殿门口那具屹立千年不倒的骷髅,那柄大刀,还有那个九洲连环门,以及门外的那些白骨,再加上刘忠汉给李子木讲的他当时上岸看到的那些情景。稍加联系起来一想,不难想到,当时关索保护着刘谌的长子到大殿外,正想钻进九州连环门的那个小洞口时,追兵来了,他们一行人无法脱身,所以关索只身一人挡住追兵,让其他人护着刘湛长子逃走。关索虽然枭勇,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终究寡不敌众,最后也英勇就义了。
那些亲兵护着刘谌的长子跑过连环门之后,便在清水池边等候关索,等了许久不见关索过来,他们知道关索可能已经战死了。关索一死,就没有人能约束到他们了,那些亲兵可能也不想再过这种忘命天涯的生活了,再加上他们看到刘谌长子身上带了那么多的财物,所以起了贪财之心。于是亲兵内部起了内讧,互相大打出手抢夺财物,最后竟落得两败俱伤、无一生还的下场。
那些追兵追到连环门前,无法打开那连环门,可能乱按一气,最后触动了机关,纷纷中毒而死,所以在连环门的另一面也留下了一堆堆白骨。
而刘忠汉给李子木的那块项链很有可能就是诸葛怀给刘谌长子的那件信物,最后竟辗转流落到自己的手上。想到此,李子木不由得伸手摸了一下藏于贴身口袋里的项链,这个莫非就是遗策里提到的复国信物之一?
唉!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怀安排的再完美、再详尽,也没有想到关索会战死,亲兵会反判,以至于他那天衣无缝的复国计划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漏洞,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遗憾。
读完了这一切,他们心情不知是轻松还是沉重,诸葛一门对蜀汉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的确实让人值得尊重。当初诸葛亮初出茅庐的时候,就知道兴复汉室难度有多么的大,而他还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极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差一点就完成了这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重任。
若不是后来刘备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与东吴开战,致孙刘联合破坏,又使蜀国损兵折将,国力大减,这后事还真不好说,不一定魏国和司马氏就能一统天下。
现在这个诸葛怀比他老爸更执著,人家诸葛亮出山的那个时候;将,还有关、张、赵;兵,还有几大千;地,还有个新野县;现在诸葛怀什么也没有,他还初衷不改,真的不知道说他什么好,是钦佩?还是嘲笑?
但是唯一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确还有密秘逃生的通道,诸葛怀和刘谌等人肯定就是从这条密道逃走的,这是美女他们读完了这段话之后最大,也是最振奋人心的发现。
而且,从那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这后面的路肯定是一片坦途了,不会再有危险了,因为诸葛怀再牛,也不会在自己逃走的专用通道上再设陷阱吧?想到此,李子木他们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往前走了一段,前面墙上有又一段文字,前面赫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武候遗策》,紧接着下面是一道序,只是字迹相当潦草,像是慌忙之中胡乱刻画上去的一样:
大意是说,家母黄月英在弥留之际,把诸葛怀叫到面前,告诉了他父亲生前的安排,并把《遗策》交给了他。看了之后他才知道《遗策》里面有很多关于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记录;行军打仗的战略战术;还有一些对今后时局发展的见解和征战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是倾注了诸葛亮大量的心血,极其具有价值。
黄月英死后,这《遗策》全文就只有诸葛怀一人知晓,现在形势危急,前路吉凶未卜,敌人咄咄相逼,他怕从地宫里出去以后被敌人擒获,《遗策》落入坏人之手,那可就助纣为虐,遗祸万年了,所以他焚毁了原稿。
原稿焚毁以后,他又后悔不已,毕竟那是家父亲笔所留的遗物,是诸葛亮一生的心血所在,自己此去吉凶未卜,若因此而失传,实在是对不起先父,这样的结果也非诸葛亮所愿。
因此,在匆匆忙忙之中,诸葛怀又悄悄地把它原原本本地刻在了这个石壁上,以期待后世有缘人来见证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来见证诸葛亮是如何的料事如神,如何的运筹帷幄,创下了如此的丰功伟绩。
《遗策》全文如下:
南中僻远,虽为不毛之地,实为我蜀汉之根本,蜀汉地狭,人口稀缺,欲求北出庸凉,东向宛洛,一统天下,必先固本强基,以解后顾之忧。
南人尚武有力,稍加调教,必为敢死之士,然其首领孟获,不习王化,愧对皇恩,缕缕兴兵犯境,占我边城,掳我边民。建兴三年,亲率大军分三路平定南中。
……